上元元年二月,李光弼見叛軍糧草漸盡,下令發起反擊。
他派部將仆固懷恩率軍夜襲叛軍糧營,燒毀叛軍糧草數萬石;又親率主力從南城出擊,與叛軍展開決戰。
叛軍因糧草短缺,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唐軍猛攻,全線潰敗,史思明被迫率殘部退回鄴城。
河陽保衛戰的勝利,雖未能徹底扭轉戰局,卻為唐軍爭取了喘息之機,也暫時遏制了叛軍南下的勢頭。
此戰之后,李光弼威望大增,成為唐軍對抗叛軍的核心將領——但這場勝利的代價同樣沉重。
河陽周邊州縣因戰亂淪為廢墟,百姓流離失所,唐軍雖勝,卻仍無力收復河北失地。
河陽之戰后,唐軍與叛軍陷入短暫的對峙。
上元二年正月,肅宗李亨因急于平定叛亂,再次聽信宦官魚朝恩的讒言,強令李光弼出兵收復洛陽。
彼時,史思明已將叛軍主力集結于洛陽附近的邙山,兵力達六萬余人,且修筑了堅固的營壘。
李光弼認為,叛軍士氣雖不如前,但兵力仍占優勢,且營壘堅固,不宜倉促出戰,建議“先襲擾叛軍糧道,待其軍心渙散后再行決戰”。
可魚朝恩卻以“監軍”身份施壓,聲稱“陛下令你速戰速決,若再遷延,必治你罪”。
同時,魚朝恩還暗中拉攏仆固懷恩等將領,散布“李光弼怯戰”的謠言,動搖軍心。
李光弼無奈,只能下令出兵。
上元二年二月,唐軍與叛軍在邙山展開決戰。李光弼原本制定了“誘敵深入、伏兵夾擊”的戰術:派仆固懷恩率軍出戰,佯裝敗退,將叛軍引入唐軍埋伏圈;自己則率主力在側翼待命,待叛軍進入埋伏圈后,再發起猛攻。
可戰斗打響后,仆固懷恩卻違背軍令——他因不滿李光弼的節制,又受魚朝恩暗中唆使,竟率部直接沖向叛軍陣中,而非佯裝敗退。
叛軍見唐軍主動進攻,立刻展開反擊,仆固懷恩所部很快陷入重圍,士兵死傷慘重。
李光弼在側翼見局勢失控,急忙率主力出擊,試圖救援仆固懷恩,卻被叛軍主力纏住。
史思明見狀,立刻下令叛軍分兵兩路:一路繼續圍攻李光弼主力,另一路則繞至唐軍后方,突襲唐軍大營。
唐軍大營守軍較少,很快被叛軍攻破,營中糧草、兵器盡數被叛軍繳獲。
唐軍士兵見大營被破,軍心大亂,紛紛潰散。李光弼雖奮力抵抗,卻無法挽回敗局,只能率殘部突圍,逃往聞喜。
邙山之戰,唐軍損失近三萬人,大量兵器、糧草被叛軍繳獲,河陽等地也再次落入叛軍手中。
此戰的慘敗,與鄴城之戰如出一轍——皆因宦官干預軍事、將領不和導致。
戰后,魚朝恩再次將責任推給李光弼,向肅宗誣告“李光弼指揮不力”,肅宗雖未治李光弼罪,卻將其召回長安,改任李若幽為朔方節度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