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潰敗后,郭子儀被召回長安閑置,肅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主持河北、河南戰事。
此時,史思明已率叛軍主力南下,接連攻陷滑州、汴州,兵鋒直指洛陽——這座曾是大唐東都的繁華之城,再次面臨淪陷危機。
李光弼抵達洛陽時,唐軍殘部僅萬余人,且多為鄴城潰敗后收攏的散兵,士氣低落。
部將建議“退守潼關,憑險拒敵”,李光弼卻搖頭否決:“洛陽若失,叛軍可直逼長安,屆時人心大亂,更難收拾。
不如退守河陽,以黃河為屏障,與叛軍對峙,待時機再圖反擊。”
河陽位于洛陽以北、黃河之畔,是連接河北與河南的交通要沖,城內儲存著唐軍從洛陽轉移的糧草與兵器。
李光弼抵達后,立刻著手加固城防:他下令將黃河沿岸的民船盡數收繳,避免被叛軍利用;在河陽南城修筑弩臺,配備數百架床弩,可射殺百步外的敵軍;又在北城挖掘深壕,壕外設置鹿角(尖木柵欄),形成多層防御體系。
同時,他親自巡視軍營,將自己的戰馬、盔甲賞賜給立功士兵,對著士兵們喊道:“叛軍雖眾,卻多為劫掠之徒。”
“我等為保家國,何懼死戰!”
士兵們見主將如此,士氣漸振。
乾元二年十月,史思明親率五萬叛軍抵達河陽城外,分兵三路。
一路攻南城,一路襲北城,另一路則試圖強渡黃河,截斷唐軍糧道。
叛軍先對南城發起猛攻,士兵們推著攻城車、架起云梯,在箭雨掩護下沖向城墻。
李光弼坐鎮南城指揮,下令床弩齊發——床弩箭矢粗如長矛,一箭可穿透數名叛軍,叛軍前鋒瞬間倒下一片。
見強攻無果,史思明又派部將周摯率軍繞至北城,試圖從側面突破。
北城守將李抱玉是李光弼麾下猛將,他見叛軍來勢洶洶,卻故意派人對周摯說:“我軍糧草已盡,明日便獻城投降。”
周摯信以為真,下令停止攻城,只派少量士兵監視。
當晚,李抱玉卻率敢死隊悄悄出城,在叛軍大營外堆滿柴草,趁夜點燃。
大火燃起時,唐軍敢死隊手持長刀沖入營中,叛軍毫無防備,亂作一團,被斬殺數千人,周摯僅帶著殘部逃走。
史思明見兩路攻城皆敗,又下令強渡黃河。
李光弼早已在黃河岸邊設下伏兵,叛軍船只剛駛至河中央,唐軍伏兵便點燃火船,順流而下。
火船撞向叛軍船只,瞬間火光沖天,叛軍士兵或被燒死,或墜入黃河淹死,渡河計劃徹底破產。
此后,唐軍與叛軍在河陽對峙數月。史思明多次派兵襲擾,皆被李光弼擊退。
李光弼則趁機收攏周邊唐軍殘部,兵力逐漸恢復至兩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