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道理。”
“若是真有五座,三百萬人口的大城,這個市場就足夠恐怖了,會創造更多大的工廠。”
“唯有這些大的工廠,才是我大勝民國的經濟主脈。”
“這是無可爭議的。”萬樹森點了點頭,大工廠代表政府能夠得到更多的稅收款,而且如這般大城,政府可操作的空間就更多了,可以遷入大量的汽車制造相關,水泥廠,鋼鐵廠等等。
放到其他地方,或許會盈利不佳。
放到大城里,絕對穩賺不賠。
“那怎么做到,讓民眾自愿且低成本進城?”唐晏廷蹙眉道。
“大城有大城的成本。”
“大城的入城,有兩塊構成,一半是周邊府縣的富裕住戶,一半是周邊農民。”
“對于前者,他們入大城,肯定家底是有的。”
“對于后者,周邊農民。”
“依土地租賃的形式,雖然我們大勝千年來都是農業大國,但產量并不充沛,多數是因為個人耕種的原因。”“他們的土地租賃給政府或是大的商人。”
“進行統一化管理。”
“只要租賃給政府的,政府可以在城內建設一部分房屋,依租代租,老師和唐相,覺得如何?”
“若是租給商戶,那就有商戶出租金了,他們有了銀子可以直接進城買房,擁有產權。”
許元勝說道。
“住解決了,離開了土地,吃就要靠買了。”
“這部分生活消費,該怎么解決?”
唐晏廷再次問道。
“現在的大勝正處于快速發展的蓬勃年代,不缺就業,越是大城,越是機會多。”
“小城入大城,城外入城內,這些人會更明白需要更努力,才能有好生活,只要他們肯努力,不但吃飯不成問題,很大可能會比原城內人的更快得到富足。”
“另外政府保證,只要肯就業,最低收入也要比土地收入高。”
“有這一點為他們托底,我覺得大部分人心里會安心。”
許元勝說道。
“是這個道理,大城只是吃喝拉撒,就要有很多人來維持運作。”
“人多,就代表市場大。”
“哪怕擺個攤,也不少賺的。”
“越是發展初期,機會越多。”
萬樹森點了點頭。
“好,那就定個規劃,盡快達成五座三百萬人口大城。”
“大城建立,會影響周邊一大批府縣,一批批的民眾會就近進城。”
“這不止是一城的事,而是至少一座行省的事。”
“未來市場比想象中的更大。”
唐晏廷沉聲道。
許元勝蹙眉,按照后世的五年計劃,太久啊,大勝可不比后世,那個時候雖然還處于危機之中,但大的戰爭已經打完了。
還有這一點,國情不同。
大勝現在坐擁東方,工業發展不輸于西方,已經成為當世大國,更是比后世那個年代要好得多。
關鍵國家財政有錢啊。
“兩年計劃。”
“第一年建立兩座三百萬人口的大城。”
“第二年建立三座人口達三百萬的大城。”“這五座大城,是在原址進行擴建,難度相對較低,另外根據建設進程,進行相應調整,若是反響不錯的話,盡量爭取一年內落成。”
許元勝沉吟道。
“好,若是如此的話,加上江南行省那邊的省城,我們大勝就有六座人口達三百萬的大城了。”
“這在天下,估計也是少有了。”
唐晏廷滿懷期待道。
“關鍵大城配套需要各行各業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