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度聞言點了點頭,而這邊劉璋輕輕一拍手中的玉如意,他面露微笑,稱贊起法正:“孝直之言,與我暗合也。”
荀攸依據手中的信息,他補充了一句:“此外荊州東有袁術,先前袁術在南陽郡時,便與荊州牧劉景升相爭過荊州,不過因為袁術麾下大將孫堅一時不慎、中伏而死,導致袁術失卻了爭奪荊州的機會。”
“而如今袁術遣孫堅之子孫策發兵揚州,孫策驍勇,不下于其父孫堅,眼下吳郡、丹陽、豫章等郡皆是為孫策所下,而今劉景升與袁術所據郡縣已是接壤,慮及袁術對荊州窺視之心,再加上孫策同劉景升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也,思來劉景升方有憂于東方,無暇西顧蜀地也。”
“據傳孫氏乃是孫武之后,見著孫堅和孫策父子的武勇和用兵,想來不虛也。”鄭度感慨了一句,接著他直直的嘆了一聲:“久聞袁術有不臣之心,欲謀自立,如今揚州大半郡縣落于其手,外加徐土豪杰多為袁術所誘,若是日后袁術再圖荊州,恐怕其勢已成,難以制衡,為明公之大患。”
面對鄭度的擔憂,開了全圖掛的劉璋不以為意,他面色淡然的說道:“袁術其人,好亂樂禍,奢淫無度,既非憂國忘家之人,亦非能安邦佐國之人,可以道一句冢中枯骨也……”
“今番袁術雖是看起來勢大難制,麾下精兵良將云集,然不過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一時之顯赫爾,以璋度之,當不逾數歲,袁術自當敗亡。”
聽著上首明公的預言,鄭度露出半信半疑的面色,他半信,是因為劉璋說的肯定,似是有十成的打算,他半疑,是因為袁術當下勢頭強勁,不見得幾年之內就會敗亡,但鄭度也沒有發出什么質疑,畢竟眼下質疑沒有什么意思,后面自然可以見分曉,時間會證明一切,他只拱手道:“明公所言甚是。”
不同于鄭度的半信半疑,軍師中郎將荀攸在聽完劉璋對袁術的評價后,眸子里閃過幾縷精光,不著意的點了點頭,只是沒有追言什么。
議論至此,益州東西南北四面,西面和南面不用說了,一個青藏高原、一個南中之地,是不會有什么憂患了,而東面的荊州劉表需要應對西面的張魯和東面的孫策,一時間對蜀地也不會有什么危害,況且益州和荊州處于結盟的狀態,劉表不會不顧慮道義,至于北面,劉璋眼下征討的就是北面,也即是劉璋不用顧忌其他方面,只需專意北方即可。
照舊是身為主簙的荀攸出席,只見荀攸撫了一把長須,而后發言闡述起關中近來的情形:“據間細回報,涼州羌胡為李傕、郭汜重利所誘,幾家大種的羌胡部落,有萬余人已是趕赴到了陳倉,除卻招誘涼州羌胡,關中諸將如李堪、候選、程銀、梁興等人,眼下正在自武功趕往陳倉,看上去是有意助陣李傕、郭汜二賊,此外就是涼州將領張濟正領兵西進,似是有心助陣李傕、郭汜二賊……”
“而暫駐天水的馬騰,據功曹張肅那邊回稟,馬騰對明公許下的涼州牧一職甚是動心,是以馬騰眼下處于按兵不動的狀態,這馬騰不動,金城的韓遂擔憂馬騰趁虛發難,亦是不敢妄動大軍前去相助李傕、郭汜,是以涼州豪杰甚少領兵前去相助李傕、郭汜……再有就是屯兵華陰的段煨,據書吏程郁傳回消息,段煨無心摻和關中的戰事,只求保全一方。”
一番長篇大論后,荀攸總結道:“也即是,現如今李傕、郭汜匯集的賊眾,一則李傕、郭汜本部的萬余人,二則有涼州羌胡萬余人,外加關中諸將李堪、候選、程銀、梁興等人合兵的萬余人,再加上張濟的三千余眾,細算下來,當是李傕、郭汜一方的能戰之士在三四萬人左右。”
“三四萬人?后面估計還會有被李傕、郭汜招誘而來的賊子,料敵從寬的話,就以四萬人計,算是個不小的數字。”鄭度眉宇間露出一縷憂色,畢竟上首明公這次動員的兵力數額他是知曉的,只在五六萬人,比對起來,和李傕、郭汜聚起的賊眾數量相差不是很大,沒有很明顯的兵力優勢,再考慮到雍涼士卒和羌胡的戰力,卻是談不上一句優勢在我。(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