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防備孫策的責任,曹操也要挑起來了,不然江淮若是盡為小霸王孫策所得,到時候小霸王只怕要變成大霸王了。
不過依著劉璋的揣測,孫策的第一優先級目標,應當是為荊州,黃祖與孫策有殺父之仇,此仇不共戴天,荊州又處于江東上游,有著極致的地緣利害關系,屬于你死我活的存在。
是故孫策若得荊州,全大江上下,就是日后孫吳的形勢了。
放下陳登訃告,劉璋斟酌思慮了一二后,他向荀攸問道:“近來上庸張魯多次發書與我,請求歸順并遷居長安,孤意許之,以獲上庸之地,不知卿意下如何。”
為劉璋、劉表、曹操三方勢力夾居的上庸張魯,近來不知道是不是得道了,竟是止息了割據一方的心思,向劉璋請求歸降。
而劉璋先是對此有所懷疑,畢竟張魯是為他從漢中所驅逐,和他關系實是說不上和睦,起初兩邊一直沒有什么往來。
還是后來劉璋鯨吞雍涼,又拿下河東形勝之地,張魯似乎被震懾到了,首次派遣使者進獻方物于劉璋。
再接下來,袁紹進軍河東,阻于玉璧,無功而返后,張魯再次遣使關中,并遞上一封親筆文書,話里話外有歸降的意思。
到如今,張魯將歸降的意圖擺在了明面上,明堂堂的宣稱要歸降劉璋,并提前獻上了西城、上庸、房陵三縣的戶口和版籍,誠意不可謂不足。
也是收到了西城、上庸、房陵三縣的戶口和版籍后,劉璋確信了張魯歸降的誠心,至于張魯緣何放下過往和他的故怨,打起了歸降他的心思。
劉璋估摸著有兩點,一點是在宇內群雄中,他的聲望和勢力稱得上是一流,有著能爭霸天下的實力,張魯今次意圖歸降,是想早點歸降,拿到比較豐厚的待遇,不至于等到形勢明朗后歸降,到時候待遇就比較低了。
至于第二點,張魯作為修道之人,說起來于權力欲望上并沒有十足的貪念,歷史上曹操攻討漢中,張魯本意歸降曹操,只是弟弟張衛不聽,才在陽平關做出了一番抵抗。
后來曹操僥幸攻破陽平關,張魯棄守南鄭的時候,沒有將府庫焚毀殆盡,而是封下府庫,完完整整的留給了曹操,這都不像是一方諸侯應該做出的事情來。
到底是道爺,看的開,也想的開。
荀攸聞言,他默然片刻,而后應道:“劉表老邁,無有遠志,但求保全荊襄而已,先前明公留著上庸張魯,不過是礙于上庸接近襄陽,擔心一旦拿下上庸,劉表為之震恐。”
“可今時劉表為孫策所逼,情勢蹙然,上庸之地,拿也就拿了,量來劉表也不敢有什么舉措,對我方與劉表的盟交也當是沒有什么影響。”
話里話外,荀攸都露著對劉表的輕薄態度,也是劉表著實不堪用,被孫策一介小輩壓著打,若不是黃忠驍勇,拿下了一些戰果,只怕劉表八俊的臉都要丟盡了。
所以對于關中和荊襄之間,作為緩沖區域的上庸之地,荀攸順從了劉璋的想法,干脆的、直接的拿下上庸,吞下西城、上庸、房陵三縣,不用去考慮劉表的態度。(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