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袁本初不顧河北征戰數年,百姓疾苦,倉庫無有積余,也要強行點起大軍,揮師南下,意圖一戰而克中原,再圖西行入關,席卷天下。”
言訖,荀攸和賈詡對上了一眼,二人眼中閃過有似遇上了知己時的快意,又有似碰到一位能夠分庭抗禮的對手時的認同目光。
……
冀州,鄴城。
袁紹立身于院落之中,時值盛夏,院落中草木繁盛,蒼郁蔥蘢,一派欣欣向榮的景況。
美景在前,袁紹卻是無心觀賞,他想起了一眾文武對南下中原之事的意見。
于大軍南下一事,幕府中有人認可,認為河北之甲兵倍于南軍,符合兵法所云十倍圍之,五倍攻之的金條玉律,應當早早發兵南下,以免曹操坐大。
當然,認可的意見不止一條,有人給出意見,以中原四戰之地,曹操需要應付四方來敵,而河北只需專意一面,也就意味著曹操力量分散,河北力量集中,這是地利所在。
此外還有認同的意見,以河北在袁紹這名魏公的統治下,上下和睦,文武相協,內部極為安定,而反觀曹操一方,天子和曹操貌合而心不和,朝堂上忠于漢室的臣子多有致書袁紹,請求袁紹早早發兵南下,將天子從曹操手中解救出來。
更不必提,袁氏四世三公,在汝穎之地門生故里極眾,雖是袁紹還未發兵南下,但許都以南的地方,州郡官吏發來的投誠書信不知凡幾,已經裝了好幾個大箱子了。
也即是地利和人和都握在了袁紹的手中,只待秋高氣爽,南下中原,把握住天時,到時候天時地利人和會齊,曹孟德那個閹宦子弟卻是神仙難救。
念及此處,袁紹嘴角微微蕩出一抹笑意,同時他的眉宇間浮現了一抹淺淺的憂色。
雖說他的部下大多認可南下,但不認可南下的意見也是有的。
有人認為天子在許,道義也就在許,袁紹以臣子的身份去攻打兗豫,就違背了道義,失去了道義作為依仗,再強大的軍隊也會有傾覆的危險。
還有認為,曹兵雖少,但曹兵勁勇,因此河北大軍南下,很難有勢如破竹的場面,恐怕會落入相持的境況,而關中劉璋虎視眈眈在旁,到時候引兵救援曹操,袁軍又恰巧處于相持疲憊的時候,局面就不太妙了。
所以,不少人認為應當持重,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襲擾兗豫,數年后再南下,以驍銳的河北兵攻取疲敝的南軍,這樣行事穩妥,有萬全的把握。
‘萬全之策。’袁紹輕輕的嘆了口氣,雖有萬全之策,可是他等不起,他年齒日衰,今歲以來須發又多了幾縷蒼白,壽命不知還有幾何?
是故他哪里還能磨蹭數載的光陰,然后再行揮師南下的萬全策略呢?
他,等不起!(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