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譚強自矜持,但面上還是露出了喜色,他謙遜道:“曹孟德挾持天子,把控朝廷,殘害忠良,人神共憤,家父因衣帶詔之故討之,實乃是為天子、為朝廷、為士民出頭……而譚能躋身其中,做點符合道義的事情,這是譚的幸事,卻是談不上什么展翅不展翅的。”
一言至此,袁譚面色鄭重,拱手言道:“此次大軍南下,家父的意思是兵分三路,河內為右路、青州為左路,家父自統中路……譚不才,受家父之命統左路人馬萬余,由青州以向徐、豫之地,攻曹孟德之左翼。”
“素聞玄德公有文武之才,三弟張益德有萬夫不當之勇,此外玄德公舊日曾歷任徐州牧、豫州刺史,對徐州、豫州的地理人情想必知之甚悉,是故譚今日登門,但求得玄德公與我同行。”
劉備避席道:“備為客將,自當為魏公效力,而公子為魏公長子,既有所請,備當從之……只是此事尚需上稟魏公,備也好名正言順隨公子同行。”
袁譚面色輕松,他應許道:“此小事爾,就由譚向家父請之。”
此處袁譚說是回頭去請求袁紹,將劉備置于自己這一路人馬中,實際上在登門前,他就向袁紹申請好了,袁紹已經答應讓劉備隨他一起攻打徐州、豫州。
至于這里袁譚為何不說穿,蓋因他想給劉備一個好印象,擺露出他見重劉備的意見和看法,也即是他見重劉備這個人,所以沒有說他是先斬而后奏。
“說來曹孟德委任青徐之地給了泰山諸將,分瑯邪、東海、北海設城陽、利城、昌慮三郡,以臧霸為瑯邪相,吳敦為利城太守、尹禮為東莞太守、孫觀為北海相、孫康為城陽太守,而曹孟德一無所預,既不留兵,也不置吏。”
“而譚兵鋒所向,以泰山、瑯琊為先,此輩泰山諸將,玄德公可有所了解。”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袁譚作為一路主帥,他打算先了解一二關于泰山諸將的信息,做到料敵于先,好在攻略徐州時可以占到上風。
而袁譚的咨詢對象,便是眼前的劉備,劉備昔日為徐州牧,和臧霸、孫觀等泰山諸將打過交道,對泰山諸將應當是有所了解的。
劉備沒有讓袁譚失望,他不暇思慮,給出了他的個人看法:“泰山諸將,以臧霸為首,臧霸為人,有古仁人之風,昔日曹操麾下叛將徐翕、毛暉二人,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后曹操向臧霸索之,臧霸以道義之故拒絕了曹操,其人不畏強逼,但以道義為先,是故臧霸甚得所部人馬擁戴,又得泰山諸將擁護,萬不可小覷。”
“臧霸之下,以孫觀為其次,孫觀武藝高強、驍銳無當,每戰常常一馬當先,沖鋒陷陣,不避箭矢,忘乎自身,若是對陣其人,當尤為小心……至于吳敦、尹禮之徒,中人之才也。”
袁譚沉思一二后道:“如玄德公所言,泰山諸將,有德行兼備者,又有能為軍中上將者,卻是不知能否為我所用?”
他起了招攬臧霸、孫觀的心思,若是臧霸和孫觀等泰山諸將,這些地方實力派能效命于他,他爭奪嗣君之位的把握又大了一分,此外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上乘之法。
劉備沉吟片刻,而后他搖了搖頭道:“此輩泰山諸將,多為志士,即為曹孟德所親信和見重,委之以青徐之地,其心難以動搖,恐是難以招誘,不過也可以一試,說不得彼輩愿意棄暗投明。”(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