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克儉派人找來一些大車,將流賊首級,獻賊各將的尸體都放在車上。特別一大車上,豎立一木柱,張獻忠的尸體被高高綁在上面,還有他死去的義子,同樣如此。
大軍進城,王斗部一色的健騎甲士,讓襄陽民眾敬畏,不過隨后過來的大車,讓全城沸騰了。無數人圍觀獻賊尸體,人山人海,整條西大街擠個水泄不通,連各屋頂上都爬滿了人。
最后在街口的鼓樓前撘一高臺,將賊尸賊級示眾數日,每日觀者如潮,襄王都忍不住前去觀看。
其陣容之盛,時明人筆記專門有記載此事。
此時洛陽大捷消息剛好傳到襄陽,更是全城震動,王斗之名,襄陽城婦孺皆知。
不但如此,洛陽之事,襄陽之事,以驚人速度,傳向整個湖廣,傳向江南,王斗之名,真正四海皆聞,世人盡知。
……
王斗兩戰大捷,兩救藩王,特別襄陽之戰,頗有傳奇色彩,其過程經歷,后來被世人演繹成種種傳奇,演義,戲曲,,說法很多,五花八門。
有一種說法比較得到世人認同,洛陽大捷后,時定國將軍王斗,因兵部行文,星夜奔馳,日夜趕路入川。正巧趕到襄陽城,見城中騷亂,立遣哨騎偵探,在得知獻賊襲城后,立時救援。
出于對自己戰力信心,定國將軍只以一師隨身,另遣兩軍自漢水上游渡河,斷賊后路,最后成功救援城池,斬殺獻賊。
時人皆嘆王斗巧運,立此奇功。
當然,這個說法也有疑點,兩千騎兵黑夜過河,可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渡般不少,誰助其渡水?
不斷有人跳出來說是自己助大軍渡水,然有心人查證,很多屬于子虛烏有。
襄陽之戰,充滿迷團,成為史學上的疑難,世人多年爭論不休。
……
當日大軍進城,兵備副使張克儉等人不敢怠慢,將大軍安排在城內各軍營駐扎歇息,又搬運大批酒肉犒勞。不但如此,此后多日內襄陽士紳鄉民慰勞不斷。
午后,兵憲府一場豐盛的祝捷大宴結束后,張克儉與襄陽知府王承曾互視一眼,皆是暗暗點頭。
張克儉熱情地招呼王斗偏廳用茶,然后試探道:“將軍大捷,立不世奇功,不知這捷報要怎么寫?”
王斗不動聲色地押了口茶,放下茶盞:“兵憲的意思是?”
張克儉與王承曾一喜:“有戲。”
王承曾滿面笑容地道:“王將軍,下官的意思是,這捷報上可以用些春秋筆法。”
見王斗眉頭一皺,他連忙道:“不不不,將軍勿要誤會下官的意思!將軍的功勞,下官等絕不敢抺了半分!下官的意思是,可在捷報上與我及兵憲美言幾句,提上數筆。”
:<a>https://m.cb62.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