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們的戰斗能力,能砍五十顆首級很不錯了,多了反而讓人起疑。反而是王斗部下,便是砍幾千顆首級,眾人也不以為怪。
得到理想結果的張、王二人召來署襄陽事李天覺,推官姜曰廣等人,統一口徑,最后去拜訪了襄王。
看著他們的背影,貴陽王朱常法怒道:“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獻賊進城時,官兵潰敗,若沒有定國將軍,襄陽恐就淪于賊手,我等怕也……他們哪有一絲的功勞?”
襄王嘆道:“此事王斗也同意了,王斗畢竟是客軍,不可能久居襄陽,襄陽之事,還要靠本地的官將啊,就當結個善緣吧。”
……
當日張克儉便書寫塘報,他不過是襄陽分巡道,需先行文湖廣巡撫宋一鶴,再由宋一鶴捷文飛報京師。
塘報經仔細推敲,王斗看過沒問題,便與襄王都在上面蓋了印,然后飛報湖廣巡撫宋一鶴。
話說宋一鶴本汝南兵備,駐信陽,時熊文燦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因一鶴連剿劇賊,文燦屢上其功,薦之,進副使,調鄖陽。
文燦誅,楊嗣昌以一鶴能,薦之,擢右僉都御史,代方孔炤巡撫湖廣。時獻、操亂,宋一鶴遣副將王允成、孫應元等大破羅汝才于豐邑坪,斬首三千余級,楊嗣昌署一鶴荊楚第一功。
此時宋一鶴正在江陵,當數日后他接到張克儉的塘報時,素有沉穩之稱的宋軍門驚得連茶杯都掉落地上。
獻賊奔襲襄陽之事他有所聽聞,正在憂心,卻傳來襄陽分巡道的塘文,官兵大勝,獻賊身死,其部將義子皆死之!
老實說,宋一鶴不敢相信,然事實又在眼前,此等大事,襄陽分巡道張克儉敢做假嗎?張克儉宋一鶴是了解的,素稱老練,而且塘報上寫得清楚,獻賊尸身便在襄陽,看過便知。
而且塘文上還有宣府鎮東路參將王斗與襄王的印信,王斗的大名,宋一鶴當然知道。如果是他主戰,擊殺獻賊,就有可能。
再仔細看塘文,宋一鶴明白了,還是王斗的功勞啊,張克儉等人,不過占了便宜。嚴格說起來,張克儉諸官過錯不小,只不過在獻賊身死的功勞下,這過錯顯得黯然失色。
此后消息不斷傳來,皆是襄陽大捷之事。此事己經轟傳湖廣,各種版本有鼻子有眼。不過任何版本獻賊身死是肯定的。
正好這時督師楊嗣昌到了江陵,行轅己進沙頭市,宋一鶴連忙趕去徐家花園拜訪。
一見之下,宋軍門嚇了一跳。楊閣部神情憔悴,便如生了一場大病一樣。
宋一鶴連忙問候,楊嗣昌擺擺手,興味索然地道:“襄陽之事,我己經知道了。王知府雖稍顯輕浮,然張兵備老成,又有王斗與襄王的印信,此事不會有假。早日告捷,讓圣上寬心吧,塘文上怎么寫,就怎么發!”
宋一鶴摸不清楊嗣昌的心意,見閣老精神萎靡,便識趣的告辭,琢磨著怎么發布捷文去了。
等宋一鶴離去。望著手上的塘文,楊嗣昌連聲冷笑:“可笑啊,可笑!”
他心頭不知是何滋味,想當初,意氣風發,結果苦心孤詣,軍事上卻連連失利,特別猛如虎的慘敗,給楊嗣昌極大的打擊。最后還讓獻賊跑出了四川,更奔襲了襄陽。若不是王斗正巧遇上,等待自己的,便是陷藩噩號。
襄陽雖是大功,也可以安到自己頭上。然楊嗣昌知道,自己失敗了,這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