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些火炮,全部都有炮架,而且仿效紅夷大炮,佛朗機不再以不同厚度木枕調整仰角,而是加以改造,使用螺旋鐵柄來調角。就算留在路中的虎蹲炮,同樣有炮架,不過虎蹲炮發射散彈,殺傷力三十步,就沒必要使用曲柄與螺桿了。
依得來的情報,趙瑄知道清軍中打三斤與打五斤的紅夷炮,使用與靖邊軍差不多的二輪炮架,也有使用螺旋鐵柄調角,當時明軍紅夷小炮皆是如此,沒什么奇怪的。
不過奇怪的是……
清軍打十幾斤炮子,重達三、四千斤的神威大將軍重炮,由于過于沉重,所以使用四輪炮架,發射時需要打樁綁繩固定。這樣的重炮,火炮射角難調,轉動也非常困難。
一般這樣的火炮只用于守城戰,攻城戰,不過情報傳來,清人使用一種四輪磨盤炮架,卻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種炮架,在炮車轉向,高低調整時,數名,或十數名力士轉動炮架下的磨盤,就可完成想要的結果。
當時遼東守軍言:“賊炮可旋可轉,能高能低,雖重至萬斤,數人之力即可推拉輕捷。”
趙瑄心中奇怪賊奴這炮架是什么樣子,不知是否從騾子拉磨那得來靈感。
同時他心中豪情涌起,充滿了與韃虜炮營一較高下的欲望。
……
“將士們加油啊。”
趙瑄再對炮軍營將士吆喝一聲,就心神恍惚,不知道飛到哪去了。
明白他的人就知道,顯是在琢磨炮營之事。
趙瑄自崇禎九年加入舜鄉軍,當時三十歲,幾年過去了,他還是老性子,只對技術上的東西感興趣,余者漠然。
此時他確實在琢磨炮營及火炮問題。
在五月靖邊軍立營整編后,此時趙瑄的炮營,計有兵員二千人,他們中炮手分三個批次。
紅夷大炮中,每甲十人負責一炮,每二十門為基本齊射單位,設觀測官一人,裝備炮鏡。
四十門火炮為一部,設千總,有千總指揮部,連各員算上,一部計有五百人。
兩個千總負責紅夷大炮,共有一千人。
大佛郎機。每五人負責一炮,設把總,有把總指揮部,連各員算上。一總計有二百人。
中佛郎機,小佛郎機等炮,每三人負責一炮,設把總,有把總指揮部。連各員算上,計有二百人。
由于觀測手,瞄準手足夠,裝填手、彈藥手技術含量不高,這次出戰的一百六十門火炮,都有經驗豐富的炮手。
又設炮營輜重一部,內彈藥車多輛,專門運輸彈藥。
又有營部,這些人合在一起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