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入援大軍浩浩蕩蕩由京師進發時,在清國都城盛京,也在為錦州戰事爭論不休。
清國在大明的細作無孔不入,他們不斷將情報傳來,入援大軍人數,兵種構成,沿途有哪些將領匯入,等等,不斷匯入盛京。
清人對情報一向重視,情報收集也非常詳盡,大明有哪些重要將領,哪些重要官員,傾向如何,能力如何,都有一一記錄在案。
他們的情報傳遞,主要由天津,山東等地進入遼東半島。
此時遼西一帶,嚴防細作,又兵馬云集,情報傳遞不易,由海道進發,再好不過。這些清人細作,也有大量的大明官將為他們作掩護,使得情報傳遞順利。
王斗靖邊軍情報,更是各清人重點收集,關注對象。
在細作匯報中,王斗兵力約有一萬五千人,其中騎兵八千(他們將二營的四千甲等軍當作騎兵),還有龐大的車營及炮營,內中火炮數目不詳,估計不會少于一百門。
入援各將對王斗的態度也有詳盡分說。細作分析,與王斗同樣匯合行軍的總兵楊國柱,王樸,王廷臣,曹變蛟諸人,與王斗親善,形成了一個緊密的王系集團人馬。
特別大同總兵王樸,神機營前營副將符應崇,監軍張若麒幾人,細作描繪中,他們對王斗的態度:“彼皆以王賊馬首是瞻,勢若鷹犬狗腿爾。”
“王斗來了嗎?”
整個盛京的人都在說著這樣的話。
對王系集團人馬的到來,清國上下,極為重視,皇太極連連召對各臣崇政殿。
崇禎十四年六月,在王斗匯合了王廷臣、曹變蛟兵馬不久,皇太極也緊急將錦州前線的多爾袞、濟爾哈朗諸人召回,詢問前線之事。
在眾臣恭維他錦州之略,大見功效,明國果然傾九邊精銳而來。若圍點打援成功,殲滅明軍主力,此后天下任由大清馳騁時,皇太極只是擺擺手。
他臉有憂色。道:“明軍浩大,特別宣大諸軍仗王斗之勢,兵勢極壯,介時錦州之戰,定有一場苦戰。明國還好。我大清卻輸不起,輸則有滅族之禍,如何應對,眾卿一一道來。”
多爾袞與濟爾哈朗久在前線,最知道錦州當地的情形。他們圍困錦州時,薊遼總督洪承疇,就組織了數次薊遼援軍往救,雖然暫時失利退卻,觀望寧遠。但前線的清軍,應付他們。也有些吃力。
現在更有七萬雄軍到來,還有威名遠播的靖邊軍在,多爾袞與濟爾哈朗都感覺壓力極大。
二人都希望皇上盡快派出援軍,總兵力最好不要少于十萬,特別濟爾哈朗更建議皇太極御駕親征。
他說道:“我軍盤據錦昌堡,乳峰山一帶,前有明營,后有錦州之敵,此為腹背受敵之勢。洪承疇幾次往救,每每自南山向北開炮。祖大壽則從錦州城頭向南開炮,我軍前后被擊,無地容身,然不扎營二處。又無圍困之勢。現明師傾國而來,前線大軍,兵力不敷使用,形勢非常兇險!此戰關乎大清國運,奴才懇請皇上,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