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此時四十余歲,在清國素有處變不驚,有勇有謀,謹慎穩重之議,他都這樣說,顯然錦州之勢,確實危急。
不過他要求皇上御駕親征,還要求錦州兵力不得少于明軍,在殿中各臣看來,有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之嫌。
畢竟清國自崛起后,向來是以少勝多,一萬兵力對陣明軍三、五萬是等閑,他要求前線總兵力不要少于十萬,這是什么意思?
面對眾人攻擊非議,濟爾哈朗耐心解釋:“今時不同往日,明軍戰力不可小視。我大清兵圍困錦州來,攻打錦州,松山,杏山各城不下百次,紅夷炮狠打,挖掘地道,火藥炸城,明軍都死戰不退。遼人守遼土,他們奮戰之心,不會少于我大清勇士。現在十數萬精銳到來,更有王斗在,豈可等閑視之?要知道輸了,我大清就有亡國之憂,怎可輕慢小視?”
殿內各人都是沉默,連非議最響的豪格等人,都是閉口不言。
雖然清人圍困錦州,并不真想攻下城堡,不過從崇德五年起,清人多次攻打松山諸堡,有時假打,有時真打,都可看出遼軍與往年大不相同,洪承疇任薊遼總督來,確實有自己的一套,現又有無數九邊精銳到來……
面對濟爾哈朗的請求,皇太極只是擺擺手:“朕知道了。”
他問道:“朕只想知道,若明軍十數萬援兵到來,我大清如何應對?”
多爾袞道:“只要皇上御駕親征,盛威之下,明虜定然灰飛煙滅。”
皇太極雙目一冷,又轉到了濟爾哈朗頭上。
濟爾哈朗從去年起,奉命到錦州一帶與明軍作戰,也是竭盡全力,了解錦州各處情形,也非常關注大明援軍的動靜。
對洪承疇這人,他仔細了解過,知道他很有戰事閱歷,在遼軍中很有威望,不是個容易對付的人手,現在更加上威名赫赫的王斗,他更慎重了。
想了想,他說道:“明國兵力雄厚,糧草也充足,對付他們,需以謹慎之心,奴才在錦州時,也實地了解過錦州各處地勢。”
在他請求下,皇太極在崇政殿展開了一副巨大的遼西地圖,同樣繪制精確,連皇太極,還有殿內眾臣,都圍繞地圖前觀看。
濟爾哈朗道:“我細作早己探明,洪承疇救援方略,就是與祖大壽商定的‘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邊進,解圍錦州’之策。洪承疇這人謹慎,兩年來,他自寧遠數救錦州,每次都是集兵一處,逼以車營,不言輕戰,若到時他還是集兵一處,我大清就有可趁之機。”
他指著地圖上,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幾個城池,說道:“明國的糧草,多集于杏山與塔山等處,到時我大清軍,可在松山和杏山間橫截大路,綿亙駐營。可如在錦州一樣,挖掘長壕,隔斷明軍聯絡,使錦州、松山、寧遠成為三個孤立的城堡,無法相互援救,這樣一來,明軍定敗。”
殿內各人轟然議論,都覺得鑲藍旗主這方略很高明,很有可行性。
皇太極只是搖頭:“若明軍只有洪承疇一人,此略可行,然現有王斗在,他們定然重視糧道。王系人馬,有軍七萬,王斗之意,定得到各明將支持,此舉怕是不行。”
殿內眾臣同聲嘆息,這些年眾人對王斗都下苦心研究,知道王斗這人,重視糧道到了變態的地步。連自家的輜重營,往往有隨軍食用一個月的糧草,想斷他糧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