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搖了搖頭,不語。
王樸一驚,也閉口不言。
他為人聰明,哪又不知內中關系?自己之語傳出去,傳到有心人耳中,怕到時怎么死都不知道,還是罷了。
此后一路行軍無話,對入援大軍的到來,不論前屯衛官將,還是寧遠衛官將,都表示降重的歡迎。所到之處,鑼鼓喧天,軍戶軍士列隊歡呼,充分表示了遼東人民的熱情。
浩浩蕩蕩的援軍到來,所到之處,如強心針一般,讓遼東各地明軍,對將要來臨的戰事,都充滿信心。
崇禎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申時。
寧遠城外城,南門的永清門,城樓上的守軍,首先發現一些明軍夜不收出現在自己眼簾。
他們策在馬上,遠在數里之外,靜靜打量自家城池,慢慢的,他們身后的騎兵與夜不收越來越多,都如先前將士那樣往己家城池張望。
援軍到了,城樓上的守軍鑼鼓打得咣咣響,大聲向城內的薊遼總督洪承疇等人報喜。
得知消息的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斗、姚恭、蔡懋德,援剿總兵左光先、山西總兵李輔明、密云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山海關總兵馬科、遼東總兵劉肇基、遼鎮東協總兵孟道、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等人,還有無數的軍將,都急急奔上城樓,往南方興奮眺望。
就見南邊的平原上,明軍騎兵越集越多,他們一隊隊奔來,在城南數里匯集,密密層層,前后也不知排了多少層。
再往后看去,又見旗幟如海,大股大股的步軍踏步而來,旗海中,數桿以大車拉動的大纛旗分外醒目。“萬勝!”聲中,步騎匯合,無數大軍往寧遠城列陣而來。
看他們大軍,無邊無際,浩瀚的人海,從山到海處,似乎鋪滿了大地。
援軍確實到了,還如此威勢,不說洪承疇等人哈哈大笑,便是城內的軍士軍戶們,也個個歡呼雀躍。他們潮水般的歡呼,與城外“萬勝”聲隱隱相合,形成勢不可擋的威武之音。
……
在薊遼總督洪承疇,領寧遠各官各將出城迎接時,王斗與楊國柱、王樸、王承恩、張若麒等人來到大軍前面,也趁機打量這個聞名遐邇的寧遠城池。
寧遠,便是寧遠衛衛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清代改稱寧遠州城,到后世,又改名為興城。明宣德三年,城周五里九十六步,墻高三丈,有門四,宣德五年,又增筑外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遼東戰事起,寧遠城不斷修繕,此時城墻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門皆有甕城,上有城樓與角臺。城內有鐘鼓樓,與城墻四座城樓遙相呼應,戰起,登臨樓頂,城墻與城內景觀盡收眼底。
寧遠城墻頗有特色,當年修建時,為使城墻堅固,大量使用不規則的城石砌筑內壁,然后將壁面鑿平,所以稱為“毛石墻”,由于石料大多就地取材,遠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稱“虎皮毛石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