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各官將巡哨長嶺山后,靖邊軍輜重的大將孫三杰,便領著營部贊畫,還有營下各將等。聯合軍中的情報人員,對長嶺山進行詳細的勘探。
并快速制成一個沙盤,畫出防線圖紙,交由主將王斗批準,王斗認為可行,當日便批復。
挖壕筑墻等煩累的工作,主要是由隨軍民夫丁壯,還有一些遼西當地軍戶進行,輜重營的戰士,則在旁指導。
現在遼西各地都陷入戰火,當地軍戶,自然無法種田,他們的糧草,都要由后方供應。還有,為了供應前線二十余萬大軍的糧秣物質,大明還征發了數不盡交不起役錢的民夫青壯支援前線。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民夫云集到遼東前線,從關內到關外,一路絡繹不絕為大軍運送糧草輜重。
這些民夫們,都按大明邊境修邊墻城堡工役價錢來算,約每日給食米銀一分,鹽菜銀五厘,遼東沒打仗的軍壯也是如此。按大明現在物價,一般都吃不飽,還每日累死累活的,非常辛苦。
經與遼東負責轉運糧秣的遼東巡撫邱民仰協調,靖邊軍在二十四日中午發出干活每日吃飽,每日還給銀二分的號召后,就有數不清的民夫軍壯蜂擁而來,到晚上時,輜重營將士足足收了上萬干活之人,后續還有許多人聞訊拼命趕來。
這些民夫軍壯,多是同鄉同村之人聚成一堆,口音繁雜,九成九是文盲。這是當時大明國情,輜重營大將孫三杰也不以為意,視他們同鄉同村人數多寡,以五十人或一百人一隊,將他們分為一百多隊。
每隊中,設領隊一人,隊副二人,以隊中有威望之人任之,一一安排妥當。
第二日早,長嶺山防線便破土動工,沒開工前,天微微亮,輜重營的炊事車,就密密聚于山腳下。
火兵們忙個不停,一個個香氣撲鼻的大餅快速做好,還有一鍋鍋的肉湯沸滾,內中混合干肉調料等,濃郁的香氣不時飄出,看得一旁等待的民夫軍壯垂涎欲滴,議論不己。
“這些靖邊軍,真他媽吃得好,看那大餅,大部分是白面和成!”
“你現在才知道啊,現在大明朝誰不知道,靖邊軍打仗最厲害,伙食待遇也最好。”
“聽說宣府鎮東路人稱桃源,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大旱的年景,沒餓死一個人!”
“真的假的……”
“肯定是真的,你看那些靖邊軍官兵,還是輜重兵呢,個個紅光滿面的,比我們村的老爺看上去還象老爺,真想加入靖邊軍啊……”
“就你這賊眉鼠眼樣子,也想加入靖邊軍?……俺還差不多……”
“聽說加入靖邊軍好難的。”
“那些什么車?比埋鍋造飯便利多了。”
:<a>https://m.cb62.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