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去,此時的乳峰山己經大變樣。
山上山下,原本少樹木,多荒草,此時那些樹木或荒草,己經全部砍光或是拔除燒光。此舉一是增強山上守軍的視野,利于于大軍防守,二也是防止明軍用放火燒山之計。
九邊的明軍,每年有出塞燒荒的傳統,每每在草原上大力放火。放火燒山什么,對他們來說很有心得的,若山上荒草不除,他們攻山前放一把火,這天干物燥的,山上的清軍要全部成為烤雞……
除了山嶺各處光禿禿的,便是面向南面,如松山堡各處,順著山嶺丘陵,圍著主峰各處,挖了數不清的淺溝深溝壕溝,筑了數不勝數的土墻石墻。
這些土墻壕溝,各嶺處陡處緩處均有分布,大體是兩溝三墻式。
就是一道墻前兩道壕溝,每道墻離了不到兩百步,便于相互支援。很多石墻土墻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塊加黏土砌成各道墻壘,有些石墻,甚至蔓延長達十數里之多。
在清軍的苦心經營下,整座乳峰山,己經成為一座戰爭要塞。放眼望去,旌旗遍布,刁斗傳習,人叫馬嘶。密密麻麻的帳篷,寨子,似乎鋪滿整座山脈。
清軍占據乳峰山,便占據地利,北據雄山,南俯川原丘陵,有若一頭遠古巨獸冷冷俯視。他們盤據進入錦州要地,不攻下乳峰山,就休想進入錦州半步。而據雄山,明軍若攻此山,怕要撞得頭破血流,傷亡慘重。
皇太極策馬而行,雙目漠然,似乎沒有絲毫人類感情,他雙目掃過乳峰山的南北。
南面,是要塞之地,北面嶺下丘陵盤地平緩處,則是屯兵之所。特別沙河溝等地,一直到女兒河邊,到女兒河與小凌河的交匯處,更是連綿的軍營旗幟。
視線越過,往更東北去,又是石門山,石家嶺等山地。
這些山地的東面,小凌河蜿蜒流出,小凌河北岸,就是紫荊山,磨盤山諸山地。此時那些地方,同樣駐扎了清國守軍,防止明軍攻擊大凌河堡等要地。
很快的,清國君臣,就來到山城處。
……
該山城不大,東西約長一百多步,南北寬約七十多步,城墻皆以石塊壘砌,只城的東面有門。一桿十數丈高的龍旗大旄,在城中迎風獵獵作響。
因為該山城作為清國皇帝的行營之所,所以城內己經裝飾一新。
特別原守備大廳,作為皇帝下榻之處,屋內都換上了黃花梨桌椅,地板上更鋪著厚厚的精細羊毛地毯,四壁還掛上象征滿洲人圖騰的五顏六色掛毯,顯得富麗堂皇。
皇太極進入行宮后,高居在鑲嵌了寶石與黃金的鑾座寬椅之上,眼神銳利,仿佛神祗一般,俯視居于下方兩邊滿滿的清國各臣們。此次大戰,除了索尼等少數巴克什留守盛京外,余者滿,蒙,漢各旗大臣,都隨皇太極出征,清國境內,可說傾國而來。
看皇帝神情嚴肅,下面各臣,也依滿蒙漢排列,各自身份地位,一一肅立站好。
滿洲八旗雖言各旗平等,事實上,各旗地位高低不同。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就是他們身份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
至于蒙八旗與漢八旗,在蒙、漢八旗成立之前,他們是八旗滿洲各貝勒的屬人。
在蒙、漢八旗與八旗滿洲分離之后,其固山額真、梅勒章京對原八旗滿洲旗主、親王、郡王、貝勒的隸屬關系,依然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并未因此而稍有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