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八月初九日,錦州,巳時。
錦州城位于小凌河北岸,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揮使曹鳳對元永樂舊縣城進行改造,時周長五里,里土外磚。
明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擴展城墻,時周長六里多,城墻四角又砌四臺。明弘治十七年,錦州城參將胡忠再次擴建城池,修建后的城池有若盤子一般圓形,故錦州城又被稱為盤城。
時錦州周七里五百余步,又有護城河,城墻高近十米。南面城墻外,還有一小段城墻,在城的四面,還建二層重樓式城樓,同時錦州東面,西面,北面,皆設有關廂小城。
弘治年錦州城完善后,一直到崇禎末年,大體布局不變(城池位置在后世的古塔區)。不過由于明清大戰,錦州處于前沿,多次經歷戰火,城墻屢毀屢修,己經充滿戰火的硝煙軌跡。
此時錦州城再次面臨戰火,放眼城池外的東面,西面,北面,數不清的清軍列陣。炮聲轟隆,眾多呼嘯過來的炮彈,不斷擊打在城墻上,沉重的鐵球激射,不時響起城磚轟隆隆的破碎倒塌聲音。
在清軍的猛烈炮轟下,城池,還有三個關城上,那些裹著折上巾,穿著短身罩甲的錦州守軍,都是驚恐地躲避,甚至有些人大叫大囔,慌成一團。
城池上的明軍炮手,也拼命開炮還擊,不過錦州城雖然火炮眾多,紅夷大炮只有七門,佛郎機大將軍炮不到二十門,面對清軍的遠程重炮,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清軍火炮一陣接緊一陣,似乎不會停止,猛烈炮火下,城上己無立足之地,那些守軍,不得不下了城墻。到墻下的藏兵洞躲避。
不知過了多久,清軍的火炮才慢慢停下來,城上的守軍還沒松一口氣,緊接著。又是號角聲響起,就見數面的清軍大陣中,吶喊聲鋪天蓋地,密密麻麻的盾車推出。
他們一層一層的分布,每層盾車后。都夾著一層的弓箭手,這些盾車,甚至有一部分有若明軍的土車,用來防止明軍的火炮。多層盾車與弓箭手后,又是一大波的小車,載著泥土麻筐,用來填取溝塹,最后是密集的騎兵。
看清軍人馬密集,似乎無邊無際,海洋一樣的旗號。在陽光下閃耀,城上的錦州守軍都是吸了一口冷氣,很多人面無人色。
“韃子瘋了嗎?”
在錦州城的西南角,有廣濟寺與千年遼塔,此塔高達十三層,又座落山丘之上,可謂錦州的中心制高點,站在塔上,四周動靜一覽無余。歷年的戰事中,城內守將。都居塔上,以此為指揮調度。
此時古塔的其中一層,正站著一群頂盔披甲的大明將官,為首一個年過六旬的大將。正是大明太子少傅,左總督,錦州總兵祖大壽,關寧軍將的核心人物。
祖氏滿門皆官,乃遼西首屈一指的巨族,祖大壽兄與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諸人,皆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游擊的各級軍官。
他們分駐寧遠、大凌河、錦州諸城,在遼西這個地方,權雄勢大,無人可及。便是新興的吳氏家族,擁有家丁數千的吳襄、吳三桂父子,也只能仰仗祖氏鼻息。
不過大凌河之戰后,祖大壽兒子祖澤潤、祖澤溥、祖澤洪,養子祖可法,心腹部將張存仁、李云、韓大勛、吳三鳳、裴國珍諸人降清,祖大壽的勢力,己經大不如前,特別吳三鳳還是吳三桂的兄長,裴國珍更是其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