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娘娘宮南下不遠,就是錦州灣小凌河的入海口,當地人稱之為東海口。
宋時起,娘娘宮海域就是個繁華的港口,到了明朝,更是千帆競渡,大量的商貨,通過小凌河直接運送到錦州城內。
當王斗站在這里時,就見一片片堿蓬草,散落在小凌河入海口的兩側,透露著迷人的紅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娘娘宮碼頭的對岸,同樣也有一個頗大的碼頭,不過此時那些渡船,或被清兵毀了,或是收羅走了。
“這條河很重要,可以直接運送輜重到達錦州城下。”
王斗暗暗想到。
不比后世小凌河己經淤塞,此時的小凌河段,錦州以下,皆可通舟楫,地理優勢非常明顯。
順著小凌河口往下走,河水的兩岸,還有諸多的鹽田,一直蔓延到大凌河口。往日這些鹽田,都是當地官將的重要收入,不過戰爭一起,這些鹽田都放棄了,那些鹽戶們,也紛紛失去了生計。
還好前幾天的時候,他們又重新找到活計,便是為靖邊軍等打魚。
王斗的靖邊軍,之所以有強悍的戰斗力,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經常有肉吃。若論待遇之厚,當居大明各軍首位,便是各官將麾下家丁們,也不可能有靖邊軍這樣的伙食。
不過千里迢迢趕來遼東作戰,后勤輜重運輸,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這個時代便是上好的熏肉,大熱的天氣下,最多也只能保存七、八天左右。
而肉瓷罐,便是有東路商人參與運送,千里迢迢的,也不能滿足龐大靖邊軍將士的需求,所以王斗就將主意打到海魚頭上。
海洋是這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寶庫,不過這個時代,利用效率太低了。
拿海魚來說,不論漁民打出多少魚。因為沒有后世的保鮮手段,特別在夏天,經常一兩天后就發臭壞掉,根本不能用來交易販賣。也不能當食物吃,所以漁民都是貧窮的,可謂守著金山而空手回。
而內陸地帶,鮮魚又是貴重的,一貴一賤。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鑒于此,王斗靈機一動,憶起了后世看過的一些魚干資料,提出了一種制做方法。
便是將鮮魚處理內臟魚鱗后,用大鍋煮爛曬干,這樣處理后保存的魚干,就算在炎炎夏日,最少也可以保存一、二個月之久。有點類似后世罐頭,或此時肉瓷罐的處理方法。
此法一出,立時引起轟動。
要知道。此時沿海地帶雖也有魚干生產,不過也只是鮮魚捕撈上來后,放在漁船上曬干,一般都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曬魚場所。而且這樣的魚干制作出來,夏日同樣保存不了多久,還有色澤不佳,容易生蟲等毛病。
魚干要保存長久,需要使用大量的鹽,這個時代,鹽巴都是昂貴的。窮困潦倒的漁民哪舍得大規模使用?
就算某些商人有這個財力,然有鹽的魚干,等若購買的百姓,吃肉的同時還吃鹽。不但與官府的鹽政相沖突,還觸犯了龐大的利益集團,怎么死都不知道。
所以幾千年來,漁民們守著寶山,卻一直貧窮,龐大的海洋資源得不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