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走在前往乾清宮的路上,雖急步而行,然舉手投足間,皆顯儼然風姿。他還不到五十,正當盛年,相貌堂堂,二十歲曾連中會元狀元,典型的江南才子一個。
崇禎六年六月,周延儒曾被迫引疾辭職,此時再進內閣,更身居首輔高位,說實在,他都感覺意外,天威難測,然首輔之位落入手中,也在意料之中。
國勢艱危,幾任首輔無所作為,陳新甲資歷名望不足,望眼海內,首輔之位,舍我其誰?
想到此處,便以周延儒的城府,也覺有些飄飄然。
周延儒重新柄政,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體現,上有皇帝信任,下有東林與閹黨等各派政治勢力的支持。特別以張溥為代表的東林后勁,更把希望寄托在周延儒身上,忠告之:“公若再相,易前轍,可重得賢聲。”
因為諸君支持,周延儒也很注意滿足各方需求,己經在運作,將東林黨人鄭三俊、劉宗周、范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召回朝堂。
同時,因為閹黨諸人在溫體仁當政時始終沒有抬頭,把希望寄托在周延儒身上,在彼復出時,出了很大的力量,周延儒不負眾望,同時運作以馬士英為鳳陽總督,一時中外翕然稱賢。
交際花周延儒妙手回春,迅速緩和大明各派內部傾軋,讓崇禎帝龍顏大悅,皇帝對他寄予很大希望,甚至貶損帝王之尊而揖拜周延儒,語稱:朕以天下聽先生。
周延儒擔任首輔沒多久,己是四海稱譽,春風得意,此時他急步而行,一邊尋思,圣上急召閣臣,所為何事?
與溫體仁一樣,周延儒素來善于揣摩與迎合皇帝心思。心念微動間,己經明白皇帝召見之意。
一,定是為錦州之事,此為老生常談。二,可能便為內地流賊。
流賊何在,多在河南,陜西等處,特別是河南……
河南!
周延儒深思。圣上召見如此之急,看來該地情形不妙。
他心中一凜,腦海中閃過河南巡撫李仙風的身影。
任首輔來,李仙風對他也是大力逢迎的,特別彼還是東林黨的一員。
理智上告訴周延儒,若河南之事不妙,自己應該盡早放棄李仙風,與之撇清干系。反正自己初任首輔,便有責任,也是輕微的。不會影響皇上對自己的感觀,只是……
在此新任首輔,天下矚目關口,若就此放棄李仙風,厚望各員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對自己名望養賢大為不利……
心念電轉間,他己經打好數套應對之腹案。
在中官引導下,周延儒終于來到乾清宮門,他下意識頓了頓,整了整衣冠。昂然而入。
閣中,崇禎帝正沉著臉來回踱步,此外還有多員閣臣肅立,如兵部尚書陳新甲。吏部尚書李日宣,戶部尚書李待問等人,又有閣臣魏藻德、陳演等。
見周延儒到達,各色目光,都向他投來,其中陳新甲憤憤。匹夫,又奪了吾的首輔寶座!
李日宣等面無表情,魏藻德與陳演,則陰沉的神色一閃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