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毫不客氣,點名多爾袞與多鐸,還有全部的漢八旗與朝鮮軍,將他們安排在正面戰場,與王斗等面對面會戰。
為顯公正,他兒子豪格的滿洲正藍旗,還有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一同參戰,隨同的還有正白、鑲白、正藍、鑲藍等四旗的八旗蒙古兵,一部分外藩蒙古兵。
如此,女兒河北岸的正面戰場上,以滿洲四旗為主,蒙漢軍,朝鮮軍為輔,總兵力差點達到十一萬。
當然,因為戰后各旗傷亡的緣故,能戰斗的兵馬只有約十萬,甚至不到一點,他們對面的明軍,連上松山守軍什么的,估計也就十萬左右。
皇太極目光如鷙鷹般銳利,來回掃視眾人:“兩黃旗旗主阿山與拜音圖,率八旗蒙古二黃旗,共約三萬兵丁,又有外藩蒙古二萬余人,五萬雜役阿哈,十萬大軍,攻打明軍杏山,以為包抄斷絕后路之舉!”
情報所得,明國在杏山等地,布置有遼東總兵劉肇基,東協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等人,加上當地一些兵馬,總兵力約四萬余人,筆架山附近,也有協守總兵孟道數千人馬。
十萬大軍雷霆攻打,想必可以將他們包抄,消滅!
曹變蛟、王廷臣等雖稱可戰,然皇太極并未放在心上,讓他稍稍有點擔憂的,便是靖邊軍布置在長嶺山的一些人馬。
這個長嶺山,遠遠觀之,就是一座普通的山嶺,實在沒什么出奇,甚至看不到防守工事,只有近近一看,才好象有一些矮矮的土墻,似乎寨墻什么都沒有,簡陋得不能再簡陋。
當然,以皇太極對王斗的重視,他認為長嶺山不會這么簡單。
雖然哨騎只能遠遠觀之,難以逼近,不過從他們描繪的詞語中,皇太極感到一種熟悉感,有點類似當年多爾袞等攻打王斗的巨鹿防線,這引起皇太極很大關注。
不過他認為,長嶺山的守軍還是太少,估計就是二、三千人馬,還是靖邊軍的輜兵駐守,在己方優勢兵力下,還是可以攻打下的。
當年多爾袞等人攻巨鹿時,不是一樣攻進他們的防線?多多驅使阿哈雜役便可。
隨軍的阿哈奴隸們,大可使用抬旗,分發田地等措施誘惑,定可大大增強他們作戰送死的積極性。
所以重視歸重視。皇太極并不認為長嶺山奪取不下,而且此處位于自己計劃中斷絕后路,挖取壕溝關鍵所在,必奪之。
多爾袞心中惱怒。皇太極將自己與多鐸的兵馬布置在正面戰場,而他的兩黃旗,則去包抄后路。誰都知道,與王斗作戰危險,包抄后路。則相對輕松,便是在錦州城外與吳三桂等人大戰,危險性也不高。
他知道,皇太極早對自己與弟弟猜忌,他與多鐸的兩白旗,總牛錄數達到98個,大大超過兩黃旗的75個牛錄。
雖說再加上豪格的42個牛錄,皇太極父子,實力還是超過他們,不過也差不了多少。怪不得皇太極始終疑神疑鬼,一有機會,就讓二旗做炮灰。
不過多爾袞也沒辦法,皇太極身為清國皇帝,命令他們名正言順,多爾袞再是惱怒,他也不敢當面抗拒。更何況這次大戰,豪格的正藍旗一樣安排在正面戰場,讓多爾袞更無話可說。
他只得出列,與濟爾哈朗等人一起領命。
高聲喝應的時候。他感覺皇太極陰冷的目光從自己臉上掃過,多爾袞心下更是一凜。
朝鮮國右議政金自點心中哀嘆,為巴結主子,這次領軍前來錦州。是來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