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頭版專欄,由特邀專家撰文,詳細分析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明確指出過度依賴美國技術的戰略風險,并呼吁歐盟效仿某些亞洲國家,舉全洲之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汽車半導體生態。
社交媒體上,大量渲染焦慮和民族情緒的段子、圖片和短視頻被制作并投放,核心信息只有一個:沒有技術自主,歐洲汽車工業就沒有未來!
掐脖子這個詞,成為了媒體描述歐洲當前處境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而眾人描述時,也開始收縮范圍,將歐洲半導體行業收縮到了汽車工業自主可控。
在這股由資本推動、由民意承載、由媒體放大的滔天巨浪沖擊下,歐盟委員會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看到輿論從全行業轉變為汽車行業,歐盟委員會的官員暗松了一口氣。
最起碼的,汽車工業的自主可控,還是可以去努力爭取一下的。
現在的他們,已經意識到安撫微軟的成本遠高于支持本土技術自主。
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是再沉默下去,不僅會失去民心,更會得罪海量的汽車行業巨頭。
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總部大樓。
一間充滿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會議室內,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瑪格麗特率領著一支由貿易官員、技術專家和法律顧問組成的龐大代表團,正通過加密視頻線路,與遠在華盛頓的美國商務部、貿易代表辦公室以及部分半導體企業協會的代表進行首次正式磋商。
瑪格麗特專員一改往日的謹慎,開篇就定下了強硬的基調,直接說道:“女士們,先生們,我們今天坐在這里,是為了討論一個關乎歐洲工業核心利益的問題,歐洲汽車產業的技術主權與供應鏈安全。”
她身后的屏幕上,投射出歐洲各大城市工人游行、工廠停擺的照片,以及一系列觸目驚心的經濟數據損失預估。
“近期的事件已經證明,將關乎我們百萬就業崗位和核心制造業命運的汽車芯片,完全寄托于不穩定的外部供應鏈,是極其危險且不可持續的。歐洲需要,也必須有能力,確保其汽車工業在關鍵零部件上的自主與安全。”
她刻意將范圍限定在汽車工業,語氣清晰而堅定的說道:“我們并非尋求在pc或消費電子領域挑戰現有的全球格局,我們的訴求非常明確且有限,希望美方能夠理解并支持歐洲發展車規級芯片,特別是用于汽車中控屏、駕駛系統等汽車電子元件的設計與制造能力上,擁有更大的自主空間。”
“這既關乎歐洲經濟的穩定,也關乎跨大西洋聯盟的互信。”
視頻那頭,美方商務部副部長哈里森的臉上帶著一種混合了驚訝的神情。
他沒想到歐盟會將問題提升到經濟安全和聯盟互信的高度。
而在一旁,微軟總裁鮑爾默的臉色則是有些難看。
他也沒想到,自己這邊只是簡單的漲了漲芯片的價格,竟然會引發歐洲這么大的反應。
他感覺,這件事背后有人在興風作浪,否則只是一次再尋常不過的漲價,斷然不可能引起這么大的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