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只公野雞的狀態,完全超出了趙小五的預料。
沒有想到,只是被馮嬸兒放在屋里念叨了幾天,這三只公野雞就這么服籠去性了。
所謂“服籠去性”,就是讓公野雞消去野性,能夠安安穩穩的在籠子里生活。
趙小五扭頭對著一旁的馮老二說道:
“老二,這野雞性子磨的差不多了,咱們可以進行下一步訓練了。”
說著,他就伸手去提荊條筐子。
這三個荊條筐子,不知從什么時候安裝了一個同材質的底盤。
現在不應該叫它荊條筐子,應該叫荊條雞籠了。
編織這個底盤的人很是手巧,不僅給編了個結實又好看的底盤,還在筐壁上開了小門。
趙小五提起兩個荊條雞籠,一邊贊嘆著編底盤的人手巧,一邊提著籠子往外走。
馮老二提著第三個籠子,跟在趙小五的身后往外走。
一般來說,馴雞媒的“服籠去性”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最簡單粗暴,也是趙小五用的方法。
直接將抓住的野雞剪掉尾巴毛,扣在一個筐子里或者是關在一個竹雞籠里。
將雞籠放在常有人出入的門口,任憑野雞在雞籠里掙扎沖撞。
一直到野雞變的老實,看到人來人往的情況也不驚慌。
這種方法最簡單最粗暴,也是最容易傷雞的。
趙小五沒有那么多時間來馴雞媒,所以就用了最簡單的這個法子。
第二種馴野雞“服籠去性”的法子是饑餓法。
常言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不管是馴鷹,還是馴普通的鳥,這饑餓法都是最有效的。
所謂饑餓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根據所馴禽類的耐餓程度來確定餓幾天。
馴鷹的時候,有的大鷹膘情好,一個禮拜不開食也是常態。
馴鳥的時候,有的小鳥最多餓一天,超過一天準餓死。
像趙小五他們這次抓的大公野雞,差不多餓上三天,只管水,不管食,剛剛好。
餓到位的大公野雞,哪里還管身邊是人是鬼,就是有頭狼在它身邊,它照樣先奔著吃食去。
當然了,這個說法有點太夸張,不過餓極了的鳥類確實瘋狂。
趙小五前世馴過虎皮小鸚鵡,用饑餓法馴,三天就能叫遠。
本來小鸚鵡還非常抗拒人類,被餓上一天,見到食就撲到手上來吃。
用這饑餓法馴雞媒的時候,第四天一定要喂食,味的最好還是肉食,像蟲子之類的東西。
這種食物能夠快速補充野雞的體力,不至于讓野雞脫水。
喂食兒的多少也有講究,多了不成,少了不行。
喂多了,讓野雞吃飽了就壞了。
好不容易餓了三天,去了它的野行,一吃飽了野性就又回來了。
喂的少了,補充不到足夠的營養,野雞會越來越虛弱。
差不多要喂選好的野雞六成飽,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一邊喂野雞吃食兒,一邊用特定的號子叫它,直到它熟悉叫它的聲音。
第三種方法,其實要和第二種方法結合著用。
就是野雞餓到位之后,一邊喂它吃食,一邊撫摸著它。
這種法子其實就是給一大棒再喂一顆甜棗。
第三種方法就是那顆甜棗,也經常被人叫做關愛法。
趙小五覺得,馮嬸兒應該是發明了第四種方法,叫做念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