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陛下之前曾說余糧全部征收,臣才敢保證遼東糧食自給。”
“如今全都改為軍屯,每分收十八石,即使有一萬頃耕地,也只能征收三十六萬石糧食。”
“這些糧食,不能讓遼東將士自給。”
這是在變著法要餉,朱由檢皺著眉頭,仔細算了一下,遼東需要有兩萬頃軍屯,才能征收七十二萬石糧食,滿足將士所需。
但這還只是將士吃的糧食,算上馬料的話,需要的土地就更多了。
土地不可能憑空變出來,但是收歸國有之后,卻能下令開墾,朱由檢道:
“一萬頃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種?”
“其余遼民,能不能開墾荒地?”
孫承宗算了一下,回道:
“三十萬遼民大約五六萬戶,每戶可耕種五十畝,需要兩萬戶遼民。”
“其余三四萬戶,可以開墾荒地。”
“但是他們大多沒有耕牛、種子、農具,需要官府提供。”
能夠開墾就好,遼東山海關外現在被大明占據地方長度約四百里,沿海地形平坦的平原寬度約三十里,這就是一萬二千方里、四萬五千頃土地。
雖然這些土地不可能全部都用來種田,但是如果把西面的丘陵算上去,能開墾的地方就多了。現在的一萬頃耕地,絕對還有人隱瞞。
再想到番薯等新作物有些可以在以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上種植,朱由檢道:
“朕授權遼東百姓,在關外開墾土地。”
“所開墾的土地,前三年免征一切賦稅。三年之后,按照軍屯對待。”
“這些土地要確認是誰開墾的,只要為恢復遼土納糧十年以上。將來復遼之后,把土地分給他們。”
“按戶確認荒地,每戶最高一井田。”
又聽到了井田,群臣心中激動,工部尚書薛鳳翔獻策道:
“洪武四年定,河南、山東等地屯田,凡官給牛種者十稅五,自備者十稅三。”
“陛下應該將官府提供耕牛、種子的土地另外看待,以十稅五收取。”
這是一個辦法,能提高征收的糧食數額,也有利于推廣新作物,朱由檢道:
“那就按國初規定,制定關外屯田政策。”
“原有的軍屯嚴格按照軍屯納糧規定執行,現有歸民眾的土地,仍舊讓民眾耕種。但是土地暫時征收為國有,他們耕種的性質屬于民屯,是官府承包給民眾的土地。因為遼東現在是軍管,參照軍屯征糧。”
“原則上仍舊讓百姓耕種原有土地,但是每戶最高限額五十畝。超過五十畝的,讓有余力的家庭承包,恢復遼土后再歸還給他們。”
“爭取用五年時間再開墾一萬頃荒地,在遼東屯田兩萬頃,實現糧食自給。”
“在此之前,朝廷繼續為遼東支援糧餉。現在征收的遼餉的省份,以后逐年免除,爭取五年后全免。”
確定了這個屯田政策,朱由檢又想到屯田收獲的糧食不可能全部自己吃完,說道:
“屯田的將士和民眾繳納糧食之后,其余糧食可自己支配,但是卻不能自由買賣。”
“只能由護軍府的糧倉和獲得授權的商人,按統一價格收取。”
“這個價格,稱為糧食最低收購價。”
“出售的時候,稱為糧食最高出售價。”
“兩者間的差價,不能超過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