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庚不知皇帝為何在這點上計較,還是認真回道:
“營造尺是官尺,裁衣尺、量地尺是民間私用。”
“本朝營造尺沿用宋尺,與寶鈔墨邊外齊。”
“裁衣尺的長度,與寶鈔紙邊外齊。”
“量地尺的長度,介于二者之間。”
對這種復雜的尺度,朱由檢實在頭疼。明明工部頒行了營造尺,有些人卻非得用其它尺度。測量出的布匹、田畝,自然也有誤差。
想到大明單單在尺度上,就有三種長度,甚至實際執行時因為誤差,還有更多長度。朱由檢下定決心,把這些尺度統一起來,制定出標準尺。
標準尺確定之后,一里按三百步、一步按五尺計算,那就是一千五百尺。里的長度同樣可以確定,用來確定井田。
想到這里,朱由檢下令道:
“取幾張寶鈔過來,把宮里的營造尺取來。”
乾清宮太監聽到,急忙去找了幾張寶鈔,又去御用監取了牙尺。
朱由檢看到這個牙尺,尤其是上面的“大明嘉靖年制”幾個字,頓時心中一喜,知道找到了答案。
因為他認識到,這就是他在后世見過的嘉靖牙尺,尺長32厘米,故宮博物院寫得非常明確。
有了這個參照物,米的長度就能確定。按照一米三尺、一里五百米計算,尺和里的長度,同樣可以確定。
唯一讓他疑慮的是,不知道象牙的穩定性如何,從明朝放到后世,長度會不會因為熱脹冷縮等原因,發生一定變化——
如果現在的嘉靖牙尺不是三十二厘米,而是或長或短一點,那就有誤差了。
朱由檢想到這點,立刻讓人測算,用嘉靖牙尺確定一分米的長度,然后準備清水,測測一立方分米的水,會不會是一升。
因為他清楚地記得,市升就是公升,兩種單位相同。公升是公制單位,市升卻是沿用下來的。所以明清的升和后世公升差不多,偏差不會太大。
如果用嘉靖牙尺確定的一立方分米和一升差不多,他就決定采用這個長度,定下分米長度,以及標準升和千克。
被皇帝的命令搞得暈頭轉向,欽天監官員卻不得不聽命行事。
三十二厘米的牙尺,確定一厘米很簡單,只要把一張紙或一根線裁到尺子的長度,不斷對折就可以了。
然后再用一厘米,確定出十厘米、也就是一分米的長度。再用這個一分米,制造出一立方分米的容器。
朱由檢讓不同的人測量了幾次,確定一分米的長度后,又讓內官監營造司根據這個長度造出幾個容器,測量下哪個長度最精確,選擇用哪個測容積。
就這樣折騰很久,終于造出了一立方分米的容器,和標準的升對比。兩者的容積果然相差不大,讓人嘖嘖稱奇。
這還沒有停止,朱由檢又讓人測量一升水的重量,然后和大明用的斤對比。看看一斤的重量,是不是一升水的五分之三左右——
因為他記得所謂的司馬斤,大概就是六百克。
司馬斤、司馬兩是從明清斤兩沿用下去的,如果這個偏差也不大,那就可以確定,嘉靖牙尺的三十二厘米,基本沒有誤差。
最終測量出來的結果,讓朱由檢很是欣喜,因為一斤的重量,大概是一升水的千分之五百九十六。相比后世的司馬斤,可謂相差極小。
這讓朱由檢確定,自己手上的嘉靖牙尺,就是三十二厘米。縱然還有誤差,偏差也不會超過一毫米。
對于此時他的來說,這個尺子完全可以作為參照物,把后世的公制度量衡搬過來,基本不用改變:
“就算讓欽天監的官員測子午線,定下來的里和米估計也會有誤差。”
“甚至米制最初確定的時候,法國測量的子午線長度就有誤差,所以地球的子午圈不是標準的八萬里,而是要多一點。”
“不用苛求一里必須是子午圈的八萬分之一,只要相近就行了。”
“可以用嘉靖牙尺,確定米和里的長度。”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