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米計算,長度相差多少?”
欽天監的官員都算了一下,監正葉震春道:
“按照嘉靖牙尺,一尺是三十二厘米。原有的里是三百六十步,按照一步五尺計算,那就是一千八百尺,大約五百七十六米。”
“實際嘉靖牙尺稍長一點,標準的營造尺相比它略短一毫米。陛下測量寶鈔,完全能測出來。”
朱由檢聽到之后,拿嘉靖牙尺量了一下寶鈔,果然比墨邊稍長一點,大約是一毫米。
以此計算,原本的一里大概是五百七十四米。
改成一里三百步、尺也換成一米三尺后,現在的一里就是五百米。
兩者相差七十四米,差距是有點大。
對此有些為難,但是朱由檢卻不想像一斤等于六百克那樣,沿用原有里長。因為他知道按一里五百米的長度,子午圈大概是八萬里。
換成五百七十四米的里長,那就難計算了。不利于他用經緯線確定封地面積,有可能被人隱瞞。
再說,里縮短后,給功臣的封地面積會減少。能在原有的面積上,劃分出更多方里,分給更多的人。
所以朱由檢決定,一里就是五百米。赤道和子午圈的長度,大約就是八萬里。
至于尺的長度,被他以一米三尺,確定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厘米為標準尺。
這個長度介于營造尺和裁衣尺之間,和量地尺接近。
因為一畝二百四十步沒有變化,如果按以前的量地尺測算,一舊畝的面積,大概是新畝的百分之九十六。這個差距不算太大,不會產生多少糾紛。
實際因為各地的量地尺長度不同,還有些地方用小尺、按一步六尺計算。朱由檢定下的標準尺,最多是改動營造尺,在沒打算全國清丈前,不會動量地尺。
各地的量地尺該怎樣還是怎樣,朱由檢現在沒能力改,也不敢去亂改。戶部上報的大畝、小畝、折畝等復雜的畝制,看得朱由檢頭都大了,根本不敢輕動。
還是關外一張白紙好作畫,直接就用方里。而且在改變里長后,那里的尺也用標準尺。
按照一里三百步、一畝二百四十步計算,三百乘以三百除以二百四十步,就是三百七十五畝。
按照一米三尺、一步五尺、一畝二百四十步計算,一畝的面積是六百六十六又三分之二平方米,等同于后世的市畝。
按照一里五百米計算,一方里就是二十五萬平方米。是一畝面積的三百七十五倍。可以說方里和畝的換算非常準確,沒有絲毫誤差。
同時,為了方便用米測量土地,朱由檢仿照后世的公頃、公畝,把一萬平方米定為一畹、一百平方米定為一陌。方便土地的主人用米測量,給招收的佃戶分地。一畹就是十五畝,大概相當于東北的一坰地。
因為畹和陌中間有間隔,朱由檢還把一千平方米定為一阡,這三個聯系起來,作為米制面積體系,和畝制一同使用。
總之,朱由檢參照后世的公制度量衡,在欽天監的幫助下,把新的度量衡體系,完全確定下來。
為了固定這種度量衡,朱由檢命人用黃金、陶瓷等材料制作米原器,看看哪個更穩定,以后選一個作為標準米,盡量避免誤差。
然后以標準米和標準尺,制造出直尺、卷尺、三角尺等測量工具,方便測量土地。
同時,他還讓欽天監完善測量經緯度的工具,確定每一經緯度相差多少里,方便繪制地圖,以后劃分井田。
可以說,朱由檢用分封井田的名義,把度量衡調整了一遍。把自己想采用的公制度量衡,融入井田制度——
在井田制這個大旗下,實現度量衡改革。
在這個度量衡確定后,大明的器具制造,會變得更加精確。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都可以開始嘗試。
朱由檢打算用更強的生產力、制造出更優秀的武器,用大明海量的物資,堆死后金建虜。
工業發展的障礙,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掃清。大明有可能率先發起工業革命,引領人類世界。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