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六位大學士,入直參預機務。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因為它明確表明了,孫承宗這個外出督師的大學士,不算在六位之內。
同時也提醒了朝臣,加上孫承宗這個大學士后,內閣就有了七位大學士,這個數字已經不少,不宜繼續增加——
畢竟內閣大學士通常也就四人左右,少的時候甚至只有一人。
在皇帝沒有罷免黃立極等四人前,新增加兩位大學士,已經是額外增員了。
朝臣提出的意見,也是內閣應該增加到六七人或八九人。
如今皇帝做出這個決定,自然得到了很多朝臣認同。他們認為皇帝接受群臣勸諫,是一位英明之君。
原本閹黨的官員,更是認為皇帝再度表明了沒有罷免黃立極等人的意思。否則就不會只是增加兩人,不可能把內閣整體替換——
這代表以前的閹黨官員不會被徹底趕出朝堂,他們可以安心。
還有一小撮人覺得只增加兩位大學士不夠,應該多增加幾位。以便在未來把黃立極等人換了,把閹黨徹底趕出朝堂。
但是他們的意見不是主流,沒有那么多官員支持。大部分官員認為增加兩個大學士已經不錯,不用增加更多。
朱由檢拋出兩個大學士名額,成功分化了群臣。讓他們轉向對兩個名額的爭議,不再想其它事情。
眼見群臣沒有了眾口一詞的凝重,朱由檢松了口氣,知道這一關算是過了,不會造成朝堂君臣對立。
但是想到這里面的驚險,朱由檢更加堅定了分化文官集團的決心,不能讓文官形成整體意志。
『文官的整體意志,來源于相同的價值觀,例如他們從儒家經典學習的綱常倫理。』
『還有就是以前的成例,尤其是有利于文官的部分,例如廷推、廷議、票擬。』
『只要注意這兩點,不輕易觸動他們,還是能分化瓦解的,不讓他們聯合起來和皇帝對立。』
分析著今天的事情,朱由檢決定更加注意自己的手段和策略。同時他也認識到,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后必然會和這兩點對上的。
尤其是他對廷推、廷議、票擬已經開始改動。上次等額廷推侍郎的事情,就有不少官員非議。
如果以后推行太陽歷,把正月初一和朔日分開,那就更有可能引起文官集團整體抗議了。
所以在此之前,朱由檢要提前做準備,先改變一部分文官的思維和觀念,不能讓他們覺得皇帝這樣做得不對,然后集體抗議。
報紙這個工具,再次被朱由檢想了起來。想要打造個平臺,影響世人觀念,讓官員、士子爭論。
一旦有了爭論,文官就不可能形成整體意志。朱由檢可以選擇把支持的聲音放大,然后形成決策。
像是磨勘法的事情,反對的官員就很多。但是朱由檢通過在朝野制造輿論、影響大臣的態度,再用這些大臣,最終形成廷議。
報紙評論同樣如此,以后朱由檢可以放大支持自己的言論,讓內廷控制的報紙轉載,讓朝野形成錯覺,覺得皇帝的做法有很多人支持。
這樣一些官員就會改變想法,同樣選擇支持皇帝。
所以報紙是一定要辦的,要主動打造輿論平臺,進而影響輿論。
輿論這塊陣地他不搶占,就會被人把持。不能任由士子清議,影響朝廷大政。
東林黨這種以講學和關心時事凝聚起來的黨派,也不能出現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