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聽到皇帝專門設立國史館,讓朱國禎前去修史,都是羨慕異常。
這種青史留名的大好事,他們可不想讓朱國禎專美。
尤其是黃立極等大學士,早就被皇帝安排了修史書。越修越是感覺,中國史和世界史能讓他們修一輩子。
原本他們還擔心自己致仕以后,修書的事情會被其他大學士接手。如今聽到皇帝說致仕后仍舊能在翰林院修書,當即就表示支持。黃立極道:
“內閣本就屬翰林院,臣以為可去掉殿閣加銜,直接以翰林院大學士稱之。”
“可設置翰林院大學士,讓朱國禎在翰林院修書。”
這個說法,別說其他官員,翰林院學士心中都有不滿。
因為內閣大學士位高權重,即使致仕了,頂著翰林院大學士的稱呼,說出的話仍舊沒人敢輕視。有這樣的大學士在翰林院,翰林院學士的話還有誰聽,翰林院如何管理?
更別說翰林院大學士這個說法,表明除了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外,其他官員致仕后想修書都沒機會。這讓那些沒有翰林院經歷的官員,如何能夠認同?
所以,群臣一致表示,不能如黃立極所說,把這個職位稱為翰林院大學士。因為內閣就是屬于翰林院,直接稱為翰林院大學士,有可能仍舊被當成內閣大學士看待。
有必要換個稱呼,確認到翰林院修書的是致仕官員,不是在擔任實職。
朱由檢聽得心喜,把自己考慮已久的一件事情,向群臣拋了出來:
“翰林院大學士諸位都不認同,改稱資政院如何?”
“也不稱為大學士,直接稱為資政。”
“以致仕后的散官勛級定品,一品二品可稱資政大臣。”
還舉出例子說道:
“例如正三品官員,致仕后加從二品散官,那就稱從二品資政大臣,正一品的就稱為正一品資政大臣。”
“三品四品可稱資政卿,如正三品資政卿、從四品資政卿。”
“然后以資政大臣或資政卿身份,在翰林院修書。”
“例如朱國禎,他以前是少保兼太子太保,都是從一品加銜。就讓他以從一品資政大臣身份,在翰林院國史館修書。”
這又是個新機構,但明顯是優待老臣,群臣都很熱情。
誰沒有致仕的時候,群臣對此贊同的居多。認為皇帝是仿照前宋的資政殿大學士,設置官職給罷職官員以示恩寵。只是因為一些臣子沒有翰林院經歷,不能稱為大學士,所以稱大臣或卿。
想到自己致仕后仍舊能夠發揮余熱,仍舊受人尊重,群臣紛紛認為,應該設立資政院。
但是有一些人,卻擔心皇帝用資政大臣取代朝堂大臣,尤其是擔心皇帝像設置四輔大臣那樣,把資政大臣由虛轉實。
畢竟致仕臣子被起復,是很常見的事情。萬一他們頂著資政大臣的身份,和當政的大臣爭權,那就很麻煩了。
所以他們希望皇帝明確資政院的權力,確認資政大臣不會成為實職。
朱由檢對群臣的警惕心實在無語,覺得這些人如果不把心思放在限制皇帝上,大明絕對會更強盛。
但是在群臣要求下,他也不得不做出表態。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和群臣商議討論:
“資政院的官員不會擔任實職,如果擔任實職,必然正式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