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仁宗誠孝張皇后大漸時,楊士奇舉三事的事情。內容荒誕不經,以前所有史書未載。”
“臣以為應當查處,嚴禁這部書籍。”
朱由檢聽到《皇明通紀》不但編排成祖皇帝誅十族,還編造張太后的事跡,當即就是大怒,下令道:
“朝廷既有禁令,那就應該嚴禁。”
“輿情司和衛尉寺嚴查此事,收繳違禁書籍。”
“這些內容源自什么圖書,又被哪些圖書采用,都要嚴查出來。”
“這種編造的歷史,不能任由民間流傳。”
又想起那些打著禁書名號,大肆販賣的書商,朱由檢下令道:
“印刷禁書的商人,應該追究責任。”
“販賣多少禁書,就讓他們收回多少本。”
“如果收不回來,就罰十倍罰金。”
“違法違禁行為,都要按律追究。”
感覺要規范這些賣禁書的商人,朱由檢又說道:
“所有印刷出版圖書的商人,都要讓他們成立出版社。”
“設立社長、總編輯,以及具體圖書的責任編輯,對出版圖書負責。”
“如果里面有違禁之處,就從這些人開始追究相關責任。”
“歷史、軍事、地圖等內容敏感或涉密的書籍,要上交稿件備案。”
“這些稿件,放在……”
想了一下,朱由檢沒有放在錦衣衛,而是放在禮部,說道:
“禮樂教化的事情,應該歸禮部管。”
“在禮部禮樂司成立出版廳,審讀備案書籍。如果圖書太多,禮部的人審不過來,可以讓翰林院幫忙,他們都有學問。”
“輿情司對所有出版的書籍,都可以提出疑問。有違禁之處的,可以讓禮樂司審讀后,決定是否要求修改或禁毀。”
“決定做出之后,執行工作交給衛尉寺。”
把這一整套流程,安排得極為完善。
錦衣衛官員聽到后,卻是有些失望。因為皇帝沒有肆意擴張他們的權力,而是把出版審查的事情,交給禮部去辦。
旁邊記錄的起居注官員,則是心中振奮。認為皇帝沒有被進讒言的錦衣衛官員迷惑,做出了明智決定。
他們都是翰林院官員兼職,對皇帝稱贊翰林院官員有學問,當然與有榮焉!
不過,對皇帝讓錦衣衛設立官情司,而且調查會黨,他們心中不免有些非議。
好在這些人大多不屬于兩個黨派,對皇帝調查官員雖然本能地反感,卻也不得不承認閹黨、東林黨確實存在。皇帝了解這兩個黨派的人員是必須,否則對很多事情就不知所以然。
錦衣衛的機構和作用,在他們面前展露了一點。讓他們更加好奇,二十天前皇帝對錦衣衛到底做了什么調整。當日被隱藏的起居注,又記載了什么?
懷著這些好奇心,起居注官員卻不敢多問,甚至不敢把今日的內容傳出去,以免被錦衣衛盯上,追查是誰泄密。
之前武清侯一事,錦衣衛人員以保密司名義排查人員的影響,已經慢慢顯露出來。
錦衣衛這個機構,會重新讓大明官員聞風喪膽!
《明史》:
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正統七年十月崩。
當大漸,召士奇、溥入,命中官問國家尚有何大事未辦者。
士奇舉三事。一謂建庶人雖亡,當修實錄。一謂太宗詔有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
(這是明史采用的野史)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