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結束之后,朱由檢想到今日的事情,仍舊心有余悸。
在群臣看來,今日發生的事情,就是他們建議增加閣臣、皇帝接受勸諫的小事。
但是在朱由檢看來,這是在挑戰皇帝的權威的大事情。
如果他處理不當,這件事就可能變成大風波,甚至引起君臣對立。
對這個苗頭十分重視,朱由檢在當天下午,就召見錦衣衛的官員,詢問錦衣衛改制進展。
魏忠賢垮臺之后,朱由檢就對錦衣衛進行調整,到如今已經二十日。
這么長的時間,錦衣衛的一部分機構應該理順了,應當開始運轉。
聽取鄭士毅、戚昌國、劉僑等人的匯報,朱由檢知道他們還在對錦衣衛人員進行審查,任命了司長、廳長。
但是一些機構的內部設置,尤其是皇帝沒有指示明白的部門,他們還在摸索中。
朱由檢聞言皺眉,當即就下令道:
“保密司下屬各廳朕之前已經說了,先挑選人員完善。朝堂保密的事情,一定要多重視。”
“官情司先設置一個會黨廳,把集會結社結黨的官員,優先調查出來。”
“例如所謂的東林黨、閹黨,以及南方正在興起的文社,都要多加注意。”
“把這些黨派的領導者、骨干、核心、邊緣人員劃分清,再把他們進入黨派的原因查明白。”
“這些人的老師、門生、同年、同鄉要重點查清,不要朕問起時,你們卻不知道。”
這是對官員的調查,可以說是錦衣衛的老本行。
雖然皇帝沒有下令他們去抓人,但是調查官員的事情,錦衣衛卻很樂意。
因為這代表著皇帝愿意用錦衣衛對付官員,他們對官員有威懾力。
在場的錦衣衛紛紛領命,又聽皇帝吩咐道:
“輿情司也要重視起來,先設一個歷史處,負責收集歷史方面的情報。”
“尤其是涉及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的創作,要重點調查關注。”
“不能讓那些民間流傳的段子,被人載入歷史。”
“相關輿論要認真探查,相關的歷史書籍發現后就要上報。”
“尤其是印刷出版的,更要仔細審查。”
這是由朱國禎私修史書想到的,朱由檢覺得不能放任。太祖成祖皇帝是大明皇室的祖宗,他們兩人的形象,關系到皇權的穩定。
不能任由文人詆毀,敗壞他們的形象。
甚至,朱由檢想到后世的制度,覺得不但歷史書籍要審查,以后所有公開出版發行的圖書,都要進行審查。
只是現在沒有那個條件,也沒有那么多精力。先從歷史書籍開始,以后再增加種類。
其實朝廷對這方面的事情也很敏感,而且一直都在注意,只是沒有專門機構,沒有專人負責。
鄭士毅聽到皇帝的吩咐后,當即就想起一件事情,說道:
“隆慶五年九月,工科給事中李貴和上奏,廣東東莞人陳建私輯皇明資治通紀,具載國初至正德間事,里面的內容多有傳聞失真。”
“因此這部《通紀》被朝廷禁毀,但是卻有不法書商,打著禁書名號,大肆印刷販賣。”
“臣以為輿情司可以從查處《通紀》開始,探查歷史輿情。”
聽到還有這件事,朱由檢當即說道:
“里面記載了哪些失真的事情?”
“有沒有這部書籍?”
書籍一時是找不到,畢竟這部書是禁書,宮中沒有收藏。
但是里面的內容,鄭士毅卻聽人提過一些,說道:
“《通紀》里面記載有方孝孺被誅十族,說是宗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