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文臣的交鋒中不但沒有吃虧,反而奪取了都御史任命權,把軍職定為九卿廷推。
朱由檢更加確定,此時此刻,就是他在掌權。
不管文官是真的順從,還是暫時沉默、準備以后翻盤。朱由檢都不給他們機會,下令道:
“內閣大學士擬旨,將廷推法確定,作為詔令下發。”
“以后廷推官員,就按這個辦法。”
直接把剛剛商定的條例定為廷推法,以詔令形式固定,不給文官改動的機會。
以后只要他不松口下達新的詔令,就沒有人能改變。
這個決定,讓參加朝會的群臣,再次議論紛紛。
如同朱由檢所料,有些人就是等起復官員進京,然后提出改變。
有些官員則認為皇帝確定廷推法是好事,不會像以前魏忠賢當權時那樣,根本不尊重廷推。
但是不管如何,剛剛確定的事情,皇帝下達詔令沒有任何不對。除非他們現在就反悔,不把之前確定的條例當回事兒。
但是那樣的話,今天的朝會就變成了笑話。文官不尊重朝會,皇帝會更不尊重。參加朝會的群臣,沒有人愿意看到這一點。
所以不管群臣的想法如何、不管他們如何議論,廷推法的這幾個條例,算是確定下來。
盯著內閣首輔黃立極擬定旨意,朱由檢看著這些內容,又加了一句:
“閣臣不參與廷推,此為慣例,在詔令上一并寫進去。”
“內閣大學士只是輔佐朕處理事務,并無用人權力。”
“翰林院掌院以后像太學祭酒一樣廷推,翰林院官員遷轉,除了按磨勘法序遷之外,由吏部和禮部大臣部推。”
這是在剝奪內閣對詹事府的任命權后,剝奪了他們對翰林院官員的任命權力。
甚至還明確表示,內閣沒有用人權,只能輔助皇帝處理事務。
四位內閣大學士,對此當然不滿。但是他們沒有能力反抗,只能在皇帝注視下把這個條例寫進去。
其余朝臣,對此則極為樂見。因為閣臣不參與廷推,就是他們一步步爭取的。
如今皇帝明確禁止內閣的用人權,他們怎么會不滿?
可以說,朱由檢這是趁著如今的內閣弱勢,在新的閣臣上任前,對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削弱。通過加強九卿廷推權,抗衡內閣票擬權。
至此,他對內閣和九卿的權力調整,算是基本完成。九卿從之前的幾乎淪為內閣下屬,轉變為擁有決策權力。尤其是在用人上,擁有很大發言權。
擬定旨意,宣讀詔令。在磨勘法、戒嚴法之后,廷推法作為新的制度,被皇帝以詔令形式確定。
一個月頒布三條重大法令,幾乎稱得上變法了。這讓朱由檢知道,自己接下來不能再調整了,否則群臣真的會受不住。
雖然他還想完善廷議制度,仿照后世的民主集中制確定集議制。但是想想這個改動牽扯的部門和權力更多,最終沒有改變。
心中告誡自己不能急,朱由檢準備穩一段時間,專注于把各項調整落實。
在此之前,他還需要任命南京官員,掌握對皇帝來說很重要的南京朝廷。在此之前,則需要廷推山西巡撫。
今日的廷推,在經過少府寺和廷推法兩個插曲后,終于正式開始。
群臣這時候有些累了,也有些被皇帝的態度給鎮住了,沒有再鬧出幺蛾子。
在朱由檢表示山西巡撫以地方官員優先、需要盡快上任后,大臣廷推山西右布政使李養沖為山西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