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要么都有,要么都沒有。”
“最壞的情況是別人有民族主義而你沒有。”
“必須要用好這柄雙刃劍啊!”
對于民族主義的危害,朱由檢認識得很清楚。
但是他更知道,自己在這點上沒有選擇的余地。
太祖以驅逐胡虜為口號建立大明且不說,如今大明最大的敵人建虜在遼東奉行的,其實就是民族主義中最惡劣的種族主義。這些人以夷變夏,把遼東數百萬漢人,盡數殘殺奴役。
如果他不祭出民族主義,大明還會有人以為建虜只是叛亂、打到京城也只是改朝換代而已——
歷史上,大明很多士紳就是這個看法,他們在建虜打到南京時,毫不猶豫地拋棄南明皇帝。
朱由檢此時推行民族主義,就是為了打破某些人的僥幸心理。讓他們知道同建虜合作就是與虎謀皮,永遠不可能獲得平等的地位。
不過某些人的思想是很難扭轉的,所以他必須制定嚴格的法案,讓人們知道投靠建虜是什么下場,做漢奸會遺臭萬年。
國會和錦衣衛很快按照他的授意,擬定了《懲治漢奸法案》草案,在報紙上公布出去。
一時間,民間對此議論紛紛,人們開始知道什么是漢奸,什么是華人。
并且知道建虜是叛離大明自立的敵國,是大明的敵人:
“努爾哈赤曾說:天佑我而不佑中國。”
“可見他在內心,已不把自己視為中國之人。”
“韓子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努爾哈赤用夷禮,那就完全是外夷,他不僅是叛出大明的龍虎將軍,還是外面的敵人。”
“他建立的后金是大明的敵國,投靠后金的漢人皆為叛逆。”
“對漢奸人人得而誅之,親屬流放海外。”
看著報紙上的文章,京城的人一時議論紛紛。
對建虜這兩個字他們耳朵里已經能聽出繭子了,都知道是大明的敵人。
但是這個敵人是什么性質,很多人卻沒有概念。
有些人認為就是羈縻衛所反叛,只是鬧大了而已。
有些人則認為是敵國,不亞于蒙古的大敵。
如今朝廷則明確,建虜不但是叛逆、在建立后金和大明不斷交戰后,更是敵國之一。
對這樣的敵國,大明要動用一切力量消滅之。平定建虜的功勞,按滅國之功對待。
反而是一直被視為北虜的蒙古人,在俺答汗、林丹汗先后接受封貢后,如今已成為大明的藩屬。大明和北元的戰爭早已結束,蒙古不再是敵國之一。
這個定義,讓很多武將認識到:
如果想要立功,那就去遼東打女真人。
草原上的戰斗即使勝利了,也遠不如打建虜立下的功績。
被大寧之戰刺激到的大明軍中將領,紛紛有了去遼東的心思:
他們自忖帶著京營的新軍,必不弱于滿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