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被確定派去支援遼東的曹文詔,得到很多人艷羨。甚至他的上司楊嘉謨,都想和他換一換。
不過朱由檢是不會答應這個請求的,因為大寧之戰后,他已經確定建虜被消滅只是早晚而已。如此一來自然更需要求穩,防止京城出現變故,天下因此生亂。
所以京營的新軍,最重要的任務仍是守衛京城,他不會把自己掌握的軍隊,一古腦兒地派出去——
那種賭國運的辦法只適合小國、或者走投無路的人。如今的大明遠沒到那個地步,更需要的是求穩。
所以他仍舊決定明年的遼東大戰京營只出一萬軍,并且要從地方調兵,補充調出的兵力。
——
翰林院,正在按照皇帝的命令修訂《三國演義》的陳子龍,看到有關雙重國籍的規定后,一時來了興趣:
“雙重國籍,就意味著有兩個效忠對象。”
“大明承認雙重國籍的前提,是另一國承認入籍的大明公民、仍舊要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如果漢末的人有這個認識就好了,可惜很多人首先效忠的是主君。”
這就是皇帝和他談論三國歷史時,提過的雙重君主制,或者說二重君主觀。
漢末許多亂象,就是因為很多士人首先效忠自己的主公,其次才是皇帝。
就連王佐之才荀彧,也被這種觀念困擾,在曹操想要稱公時,選擇服毒自盡。
陳子龍一時心有所感,揮毫寫就了一篇文章,發表在《明報》之上,支持大明臣民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一時間,二重君主這一說,開始廣為人知。
尤其是那些在藩國任職的士人,對此深有體會。他們紛紛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擁護陳子龍的觀點,說明自己即使在藩國任職,仍舊首先是大明臣民。
朱由檢看他的文章如此有效果,對此很是夸贊。在得知陳子龍已經修訂了《三國演義》的許多章節后,支持他在報紙上連載,讓讀者們觀看,把仍舊存在的錯漏挑出來。
陳子龍對皇帝的吩咐當然聽從,趁著人們對漢末的事情感興趣,把自己修訂的《三國演義》發表出去。
這部流傳不衰的著作,果然有其魅力。《明報》的發行量再次增長,很多人都在討論《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這首《臨江仙》好啊!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正合適。”
“聽說皇上對楊慎的詞很喜歡,還讓他在瀘州城隍廟從祀。”
“你這都是老黃歷了,楊慎因為在云南的教化功績,被云南官民請求,被封為永昌府城隍。”
“人家現在是正兒八經的府城隍,比州城隍還要高一級。”
……
看著修訂版《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人們議論紛紛。
說實話,大明在詞的創作上,實在乏善可陳。楊慎的《臨江仙》已是其中翹楚,極受人們稱贊。
雖然詞中說的是秦漢而非三國,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精彩內容多在漢末,詞中意境又極為適合三國故事,被人們認為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很合適。
可以說,《三國演義》連載的第一天,就受到人們好評,做到了先聲奪人。
然后在下一期報紙上,人們看到“劉玄德怒鞭督郵”,討論更加熱烈:
“怒鞭督郵的不是張飛嗎?怎么變成了劉備?”
“陳翰林怎么寫的,怎么能夠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