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新元史是群臣所支持的。
但是收復漢唐故土、蒙元舊地,就不是所有臣子都支持了。
對于文官來說,收復失地他們立功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會讓武官勛貴起勢,和他們爭奪權力。
他們在朝堂上還要為將士提供后勤,甚至要多繳納賦稅。
所以在太祖、成祖之后,文官主導的大明基本是收縮的。即使偶爾奮起,也大多是因為邊疆起了亂子。
朱由檢在登極后一直推崇太祖、成祖,制定禮法公約時更是他們寫在第一句。
群臣都知道當今皇帝不那么老實,但是卻萬萬想不到,皇帝在遼東未平的情況下,就喊出要收復漢唐故土、蒙元舊地。
想到漢唐征戰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太學祭酒劉宗周道:
“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陛下只要修文德、重教化,自然能吸引外夷歸順。”
“何必興師動眾,調動將士征戰?”
首輔韓爌也說道:
“如今建虜尚未平定,西北和中原也有民亂。”
“朝廷為這兩塊地方已經殫精竭慮,實在沒有更多錢糧恢復舊地。”
“請陛下為民生考慮,不要再加重民眾負擔。”
群臣紛紛響應,都認為勞師遠征不可取,尤其是那些舊地,很多都是外藩——
今年九月的時候,理藩院還接待了吐魯番的使臣。
如果這些外藩知道大明要收復漢唐故土、蒙元舊地,估計會紛紛對大明起戒心,讓邊疆出現亂子。
為了邊疆安穩考慮,他們必須要打消皇帝的心思。
朱由檢沒有想到,自己只是露出恢復故土的念頭,就引來這么多反對。
看著這些文臣一個個慷慨陳詞,樞密院的文職軍官也有一些附議。他再次認識到,現在的大明仍舊是文官為主導,很多臣子都稟承著文官思維。
靠這些人開疆拓土根本不可能,就算打下來也會被他們拋棄。
為了扭轉文官的心思,朱由檢迂回道:
“恢復故土是收復遼土之后的事情,此事在平定建虜后再議。”
“西北、中原現在到處都是民亂,不把這些地方的人口遷走,民亂就平定不下來。”
“如果到時候遼東容納不下這些人,只能再收復些故土,把他們遷移過去。”
“袁卿,你主持戡亂救災,一定要做好預案。”
“不能臨到頭來,手忙腳亂處理。”
把這件事交給了袁可立、文職軍官的領頭人。
相比其他人來說,袁可立作為樞密同知,對用兵不那么排斥。
因為他必須要考慮,平定遼東后如何維持樞密院的地位。
為了讓樞密院一直有發言權,他是認同皇帝在收復遼土后繼續恢復故土的,那樣戰爭之下,誰都不能忽視樞密院。
立功的武將也不用都調回朝廷,和樞密院的大臣爭權奪利。
所以,他當即接受了命令,認為恢復故土,有利于戡亂救災。
在他接受命令后,群臣勸諫的聲浪,一時也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