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又收買文官道:
“邊疆需要穩定,功臣需要封地。”
“這些都是要考慮的事情,否則眾卿身上的爵位,封地從哪里來?”
“相比使用夷人作為國君來說,朕更期望用漢人、華人。”
“希望你們獲得封地后推行教化,把夷狄教化為華人。”
這番話既是期盼,也是對他們的承諾。說明恢復故土后,收獲有他們的一份。
那些獲得爵位的大臣,這下聲音更弱了,他們不可能和和自己的利益過不去。
中層官員也同樣懷著期盼,希望在將來獲得爵位和封地。
很多人開始覺得,平定建虜后恢復故土也未嘗不可,他們也能從中分享利益。
如此,反對聲音基本被瓦解。朱由檢為了鼓勵對外開拓、改變文人的觀念,又向徐光啟道:
“徐學士和泰西傳教士交流多,是否知道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
“西班牙本為一小國,歷經將近八百年,終于完全收復失地。”
“以此奠定了大國基礎,隨后在海外打下了大大的殖民地。”
“西班牙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崛起的,對于大明有什么啟示,徐學士要和編撰世界史的施學士、李學士一起,寫出一篇文章來。”
“大明的士大夫,切不可故步自封,一定要開眼看世界。”
諄諄告誡著這些治理大明的人,朝堂上的臣子大多一頭霧水。
就連徐光啟,他和傳教士的交流大多集中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對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根本沒多少了解。
反而是施鳳來和李國普,因為奉命編撰《世界編年簡史》,收集了一些這方面的消息。但是要說有什么深刻的認識,卻是強人所難——
畢竟來大明的泰西人大多是商人和傳教士,他們對西班牙的歷史,只是大略知道而已。
如今皇帝命令他們書寫西班牙崛起的過程,他們才發現對于泰西,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對編撰世界史不怎么上心的施鳳來、李國普,暗暗捏了一把冷汗。他們只能慶幸皇帝沒有直接問自己,下朝后還有時間了解西班牙的歷史。
徐光啟同樣暗自慚愧,覺得自己對泰西的認識不夠深。連皇帝提到的西班牙收復失地,都不怎么了解。
他決定找耶穌會的傳教士好好了解一下,看看西班牙如何崛起。
西班牙花費八百年時間方才完全收復失地,其中過程和做法,定然有值得借鑒之處。
但是也有人不以為然,鴻臚寺卿錢龍錫道:
“陛下,西班牙為泰西蠻夷小國,何必如此重視?”
“蠻夷崛起歷史,能有什么啟示?”
聽得朱由檢眉頭大皺,直接就斥責道:
“所謂閉目塞聽、掩耳盜鈴,卿等是也!”
“西班牙固然是外夷,但是卻從泰西,擴張到呂宋地界。”
“此國已成大明鄰國,大明對它有多少了解?”
“難道要等到西班牙等國像倭寇一樣從海上入侵,爾等才愿意看一看外界?”
對這些不愿睜眼看世界的臣子大加斥責,并且再次明確,外事歸理藩院,剝奪其他臣子在外事上的發言權。
群臣見皇帝大發雷霆,一時噤若寒蟬。
他們先前見皇帝嚴守華夷大防,還以為皇帝看不起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