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有兩三成的人擁有大明公民身份,這是一個遺留問題。
去年朱由檢為了鼓勵朝鮮抗虜、搜集糧食堅壁清野,特意允許朝鮮人捐納大明公民身份——
只需要二百石大米或一百兩銀子,就能成為大明公民,而且還許諾世代傳下去。
這在當時沒有什么問題,畢竟那時的大明要拉攏一切力量牽制建虜,甚至把元世祖都重新請回帝王廟內。
朱由檢那時想的,就是盡一切可能避免己巳之變,把建虜的力量引到別處去。
這個策略也收到了成效,朝鮮、蒙古兩方,至少拖住了建虜一年精力。
利用這一年的時間,朱由檢完成了京營改革,把新式火銃推行下去。
然后滿桂在草原上的一戰,讓朱由檢認識到大明消滅建虜只是時間問題。
他的精力也轉向對天下秩序的構建,之前倉促采用的措施,問題凸顯了出來。
元世祖是否遷出帝王廟已經讓朱由檢險些丟面子,朝鮮的大明公民身份,更是和如今推行的教化政策相悖。
莊廷臣道:
“朝鮮捐納大明公民身份的人,粗略統計有二百多萬人。”
“大部分兩班和中人,都捐納了這個身份。”
“按陛下前些日子定的政策,海外大明公民至少需要通過丁等考試,下一代才能繼續成為公民。”
“但是當時朝廷卻向朝鮮人許諾,可以世代擁有大明公民身份。”
“臣以為須對他們教化,讓他們完全轉變成華人。”
明著沒指責這其中的矛盾,其實卻還是為先前的政策擦屁股。
打算世代教化,兌現當初承諾的大明公民身份。
不過這個辦法,不治標也不治本。
因為按照正在制定的禮法,朝廷對所有大明公民都是一視同仁的。即使在海外居住,也是僑居在外的華人。
國會設立的華僑委員會,就是專門針對這些人的。那些朝鮮人擁有大明公民身份,就要讓他們選舉代表,參加大明國會。
朝鮮王室是否愿意且不說,這么多的人口,在國會定然占有一席之地。大明國會的議員,可不見得會接納他們。
朱由檢想想就覺得頭疼,覺得拍腦門的決策實在要不得。當時臨時使用的政策,誰想到后續遺留下這么大的問題。
黃立極為君分憂道:
“陛下設有外籍公士,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不如將朝鮮捐納的公民定為外籍公民,不給他們選舉的權力。”
“想來那些人對這些也不懂,悄悄加上就是。”
這種餿主意,朱由檢當然不采取,搖頭道:
“朝廷重制禮樂,最重要的就是立信。”
“哪能為了這點小事,消耗朝廷的信譽。”
“這二百多萬公民朕認了,按照莊卿所說,好好教化他們。”
定下這個政策,朱由檢道:
“如果朝鮮以漢語為官方語言、有一半以上的人說漢話用漢語,那就定為漢語區。”
“朕發一道詔書,特許在朝鮮漢語區的大明公民,不需要考試即可世代擁有大明公民身份。”
“但是普通公民只有選舉權,想要擁有被選舉權成為國會議員,需要擁有公士以上身份。”
“海外的公士必須通過丙等考試才能入籍,擁有被選舉的權力。否則就以外籍公士對待,享有有限的權利。”
“黃卿你來擬詔,不要和之前定下的教化政策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