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大會還要不要辦?
這是一個問題。
作為朱由檢抬舉武將的舉措之一,武道大會本就受到一些文官反對。
在大寧之戰顯示勇武型將領的沒落后,舉辦武道大會,受到更多文官反對。
尤其是在軍中勢力越來越大的文職軍官,更是對武道大會普遍不感冒。認為這些勇士,已經被時代所淘汰。
和傳教士有了更多交流的徐光啟,就以西方騎士比武為例,在武英殿軍事會議上進諫道:
“臣聽說勇士營的一些勇士,如今只能用來去演戲。想到一二百年前,騎士比武在泰西風靡一時。”
“但是如今卻已沒落,沒有多少人熱衷這種比賽。”
“陛下舉辦的武道大會馬戰比賽,和泰西騎士比武極為相似。”
“臣以為當效法泰西,取銷這種比賽。”
闡述騎士比武在西方的現狀,認為這種殘酷落后的比賽,在大明應該取消。
其他官員紛紛附和,甚至還舉出一些民間馬戰受傷的例子,闡述騎士比武的危險。
尤其是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因為騎士比賽去世,更是被很多官員提起——
顯然這些人在皇帝多次提到泰西的事情后,對泰西國王的事跡也有了關心。
朱由檢對此雖然很欣慰,但是他對文官這個時候針對武道大會,卻是頗為生氣。
如果時間早些就罷了,如今各地的武道大會都已經舉辦了,還選拔出來了明年進京參賽的武人。
朝廷在這時候取消,不是逼著那些武人造反嗎?
所以他斬釘截鐵地道:
“武道大會不可取消,馬戰比賽也要繼續。”
“都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朕若不收他們,豈不是讓他們走投無路只能造反?”
“這種把人才往外推的話不要再提,武道大會不但要辦,還要再擴大些規模。多設一些項目,招攬更多人才。”
這番話語太過直白,明明白白地說明了舉辦武道大會的用意。
以至于群臣聽到后都有些語塞,不知道如何繼續勸諫——
皇帝都明說了舉辦武道大會是為了吸納人才、不讓那些人造反,難道他們還勸皇帝不接納那些人,就逼他們造反?
想想如今大明各地的亂象,群臣都知道他們在這點上說服不了皇帝。
那些出身西北的官員,更是在聽到這番話后改變立場,認為確實應該多吸納武人。
負責戡亂救災的袁可立,更是道:
“如今天災不斷,饑民遍地。”
“只要有人振臂高呼,就能生出一伙盜賊。”
“臣以為與其讓有勇力的人在鄉間,不如讓他們在朝廷。”
“若有高迎祥、張獻忠之輩,更是能為大明拓邊。”
朱由檢點頭頷許,對袁可立如此配合還是很滿意的。他說道
“朕設立武道大會的目的就是如此,把更多潛在的盜匪提前招安。”
“這些人有勇力就用,立功就要封賞,甚至賜他們爵位。”
“但是如果做了朝廷的官卻不用心,那就嚴懲不貸。”
“現在距離上一次武道大會已過三年,陜西的縣尉已經任滿。兵部和錦衣衛派人,同陜西戡亂救災委員會一起仔細查探。”
“戡亂有功的就升,讓他們去山西、河南,承擔更重的責任。”
“有過者就罰,調他們去九邊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