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公路的停車場,李玉和周茂蘭等人,正在送別黃宗羲。
他是要去潞藩上任的,踐行自己對重制禮樂的想法。
這一去不知多長時間才回來,黃宗羲聽著熟悉的《送別》聲,不由有些傷感: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這次遠赴南洋,可謂天涯海角。”
“也不知回來的時候,諸位故交還有幾位存在?”
送行眾人聽到,更添幾分愁緒。周茂蘭道:
“吾等身在京城,尚且能保平安。”
“但是太沖兄遠赴南洋煙瘴之地,一定要小心些。”
“這是皇上命太醫院和衛生總署整理的《開拓者營地衛生管理條例》,太沖兄一定要仔細看。”
囑咐黃宗羲到了南洋一定不要喝生水,注意防蚊防瘧疾。還特意送了一堆藥品,讓他隨身帶著。
顯然,在內廷任職的他,已經接受了皇帝對太醫院等衙門的改變,并且非常信任。
黃宗羲雖然對當今皇帝有看法,但是不代表他不佩服當今皇帝。
畢竟不管怎么說,皇帝都為他父親平反、并且給他封爵、讓他踐行理想的人。
尤其是皇帝前段時間提出的需求理論,徹底折服了他。讓他認識到自己在學問上,都遠遠不能和當今皇帝相比。
前幾日他為了質疑皇帝提出的“秦朝非天朝說”,被倪元璐、張鏡心等人駁倒,更是給了他沉重一擊。讓他認識到就算在年輕一代中,他都不是絕無僅有的人。
所以,他才不顧老師友人勸說,堅持在年底的時候南下,盡快去潞藩踐行自己的理念。
李玉因為撰寫《清忠譜》的關系,和周茂蘭、黃宗羲等東林君子后人很熟悉,也得到他們接納,此時道:
“太沖兄不懼艱險,南下輔佐潞王開藩。”
“李某新譜了一首曲子,且為太沖壯膽。”
指揮皇家樂團的演奏員,將他為《頌帝國》譜的曲子奏出來。
一時間,雄壯的樂聲響起,沖淡了離別氛圍。
黃宗羲聽到李玉譜寫的《頌帝國》,時而點頭贊許、時而眉頭皺起。
李玉見此情景,在樂曲結束后詢問道:
“這首曲子如何?”
“太沖兄有何建議?”
黃宗羲皺著眉頭說道:
“曲子不錯,陛下寫的詞也可以。”
“但是伴著曲子唱出來,卻總覺得有些不對味。”
“以這首歌作為國歌,竊以為有些不妥。”
周茂蘭、魏學洢等人,也紛紛發表看法。有的人認同黃宗羲所說,也有人覺得這首歌不錯。
但是總體來說,它沒有征服眾人,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用這首歌做國歌。
李玉想著皇帝的話,喟然嘆道:
“陛下也覺得這首歌沒有盡善盡美,所以在禮法中,沒有定《頌帝國》為國歌,而是說國歌為大明帝國歌。”
“看來哪首歌成為大明帝國歌,尚且值得商榷。”
這話一出,黃宗羲等人頓時來了興趣。
李玉的話,無疑是在表明大明帝國歌未定,不一定采用《頌帝國》。
這豈不是說他們也有機會、可以創作樂曲作為國歌?
一時間,這些自詡才學的年輕士子,開始磨拳擦掌,想要寫一首國歌出來。
畢竟重制禮樂不僅有禮,樂也同樣重要。國歌無疑是樂的表現,在重制禮樂中有重要意義。
如果他們能創作出一首歌曲做國歌,那可是青史留名的事情。甚至以當今皇帝的大方,有可能獲得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