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民間武者的使用,強調對蠻夷的態度。
朱由檢這番話傳出后,群臣更加認識到:
皇帝很重視華夷之辨,不把和大明敵對的蠻夷當做人。
既然如此,蠻夷之君自然是不可能承認的。那些主動漢化的半華半夷之君,同樣要單列出來。
黃立極得知此事后,看著自己好不容易完成的《中國編年簡史》稿件,忍不住嘆了起來:
“這書都沒有寫完,就要重新修改。”
“華夷大防嚴格后,歷代正統和年號,都要再審一遍。”
想想這其中的工作量,他就感受到了艱難。
但是如果不改的話,如何作為科舉教材?
到時候被學子指出來就會引人嘲笑,他黃立極的名字,有可能因為修史臭起來。
已經從內閣卸任、只擔任資政大臣的張瑞圖,同樣也感覺之前的心血被白費,感嘆道:
“這簡史看似簡單,其實卻很麻煩。”
“黃帝紀元和帝王年號的對應要確定,還要計算干支、回歷、西歷紀元。”
“這些好不容易完成了,正統方面又出了問題。”
“陛下說有無統時,你說這些該怎么寫?”
只要提到這個,國史館參與簡史編撰的官員,就是一肚子埋怨。
當初皇帝要求編簡史,最好在當年完成編撰。
眾人本以為沒有什么難度,幾個月就能寫出來。
沒想到動手之后,才發現其中難度。
單是年號和正統,就耗費了他們幾個月。
在各種歷法紀年對照表完成后,黃立極只能向皇帝請求,寬限編撰時間。
朱由檢編撰簡史的目的就是收買群臣,讓他們在文治上立下功績。對此自然是一口答應,給他們寬限了三年。
打算在明年考試的時候,以簡史中的內容劃定出題范圍。
黃立極、張瑞圖在去年卸任大學士后緊趕慢趕,終于完成了第一稿。
沒想到還沒等年底獻上去請功,就因為正統問題,讓這部書面臨著修改。
如此一來,他們的功績自然是泡湯了。甚至因為再次延期,有可能惹得皇帝不快。
想想這件事情,黃立極就感到頭疼。但是事情總得面對,他向張瑞圖道:
“簡史修改不是咱們自己的事情,各個分卷同樣也要修改。”
“不如一起上疏,請求陛下裁決。”
張瑞圖想想也是如此,于是和房壯麗、楊景辰、袁可立等人一起上疏,請求皇帝定奪。
朱由檢此時幾乎忘記這件事情了,看到他們的奏疏,才想起還有這么一件事。
想著前段時間有關帝王廟的爭議,他召集國史館和禮部、太常寺的人員,一起討論這件事:
“帝王廟中,如今有十五帝、三十二位從祀名臣。”
“還有忽必烈和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等蒙元君臣,在偏殿接受祭祀。”
“這個人數,確實有些太少,朕以為應把歷代正統,都放在其中祭祀。”
“哪些帝王是正統,咱們就一代一代數,確定后把他們的本紀放進去。”
和群臣一起商議,把正統帝王和年號定下來。
凡是被列為正統的帝王,都放在偏殿祭祀。那些主動漢化的半華半夷之君,同忽必烈一樣列在偏殿。
以此形成公論,史書以此編撰。
群臣對此都很有興趣,熱烈地探討三皇五帝和夏商周的正統。前面這些爭議不大,只是在秦國滅東周后,有一段時間正統缺失。
然后秦滅六國,方才再次出現正統。
按照這個結論,秦始皇應該列入帝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