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量洪說道:“這個問題,我會讓大家進行討論一下。陳先生作為香港工業的領頭羊,我們也希望陳先生能參與到這個工作當中來。”
“沒問題,我個人很樂意看到香港工業的發展。”
此次樂施會的正式建立,可謂陳光良的影響力之體現。
本身‘海派’商人是不團結的,但有陳光良的存在,現在大家倒是團結起來,在香港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
工業、航運,肯定是很快要全部占領了。
地產、金融,有陳氏家族在,就不算落后,甚至有其他海派商人開始投資。
就拿金融來說,此次‘黃金大戰’前世是斷送了海派的金融業,但這一世,有陳光良的攪局,海派金融業不算全軍覆沒。且陳光甫、李銘等老資格滬市金融家,早就跟隨陳光良的腳步,在香港成立了分行,如今更是把香港作為總行。
總之,在五六十年代,海派和粵派總歸是有碰撞的,等到七十年代,那大家就是‘香港人’了。
樂施會有條不絮的完善中,也不需要陳光良再付出太多的精力,畢竟副會長和理事都是能主事的人。
這天,盧船王來到陳光良的辦公室中,兩人又是一番常談,但盧船王似乎依舊非常猶豫。
《東方日報》依舊在香港經營,只是走下坡路嚴重,陳光良實在看不下去,就找來現在的負責人黃春蓀和汪春華。
黃春蓀當年就是《東方日報》的總經理,后來擔任《東方日報》的董事會主席;而汪春華是名記出身,逐漸成為主編級別的人物。
《東方日報》一段時間被國民政府收編,但香港的《東方日報》卻獨立運營,幾經變化,香港《東方日報》的股權也是非常的分散,而陳光良家族占股20%,依舊算是大股東,但他已經很久未干涉《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現在的發展,我有些痛心,曾經我們怎么也是和《申報》、《新聞報》齊名的華夏三大報之一,怎么最近幾年的發展如此的差?”
話音剛落,黃春蓀、汪春華兩人慚愧起來。
兩人能來香港發展,也是陳光良的安排,他們從心底感謝陳光良這個老板。
汪春華作為陳光良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說道:“老板,你不知道,香港這個地方的傳媒,要么分左右,要么是英文,當年你的那一套,好像在香港已經不吃香了。”
陳光良馬上說道:“我覺得你說的太片面了,就好像人家說香港的電影也分左右,時代電影不也一樣的是香港電影之王,誰又能撼動?”
汪春華說到:“時代影業是右”
陳光良愕然,好像這個說法沒問題,不是左就是右嘛!
不過他隨即說道:“左右都不重要,但我覺得《東方日報》不該淪落如此。”
黃春蓀馬上說道:“陳先生,只要你重新入主《東方日報》,這家報紙就會東山再起。就好比你前段時間指示我們發表的文章——jf軍不會渡過深圳河,我們《東方日報》立即就有很大的起色。”
陳光良正有此意,他不忍心《東方日報》就此沉淪,更有意將《東方日報》打造成百年傳媒,如今正好是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