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全部送去修水利、道路和橋梁。
李格非當然知道蘇軾的算盤。
所以他也只是來訴苦的。
“明府啊,再這樣下去,府衙和縣衙的官吏、差役,就都要累壞了……”
蘇軾不以為意,他輕聲道:“文叔不必憂心,且回去告訴府衙和州衙上下,本府會記得他們的辛苦!”
“等到這個冬天過去,開春之后,渠道、道路都已經完工,本府不會忘記上下有功之人!”
“一定會上稟朝堂,為諸君請功!”
李格非聽著,道:“這些事情,下官已經說了很多次了……”
“奈何,光靠許諾,恐怕難以激發上下了……”
蘇軾入冬后,就一直在畫餅,都說開春后就請功。
一開始確實效果很好,可現在,隨著壓力越來越大,人心自然難免出現動搖。
畢竟,好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升官!
“這樣啊……”蘇軾聽完,想了想,就對李格非道:“文叔回去,告訴上下官吏……”
“本府這里,今年、明年加起來還有五張薦書的名額!”
“此外,離京時,呂執政和韓相公都許諾,給登州十張吏員因勞出官的空頭劄子!”
李格非聽著,不可思議的看向蘇軾。
在大宋,選人改京官是無比艱難的。
因為有一個必要的程序,需要集齊五位京官、朝官舉主,且其中必須有一位轉運使司/提刑/常平或者經略使舉主。
此事自然無比艱難,大多數選人一輩子也湊不齊五位舉主,更不要說其中必須要有一位本路經略、轉運、常平、提刑舉主了。
所以,官場上將這種集齊五位舉主的努力,稱為‘合尖’。
寓意此事猶如造塔上之頂一般,非一般人所能成功。
因為,一般官員是絕不肯給那些沒有干系的人寫保舉薦書的——若其出了差錯,舉主可是會連坐的!
至于胥吏因勞出官,則是朝廷給與地方官的特權。
也是給胥吏們的一個希望。
只要好好干,到了年限或者得到賞識,是可以脫離胥吏的身份的。
不過,一般而言,胥吏出官,都是靠著熬年限。
熬滿二十年,自動授官。
原因和官員的薦書一樣,地方官舉薦的胥吏出官后,若是犯錯,舉主同樣連坐!
如今,蘇軾卻肯一口氣放出五個薦書名額和十張胥吏出官名額。
這在官場上不可想象!
蘇軾當然知道李格非的心思,他哈哈大笑一聲,道:“本府都已經被流放、編管過一次了!”
“豈會怕再擔責任?”
在黃州的那幾年,讓他得以真正的接觸到百姓的真實生活,也真正的和百姓一樣,扛起鋤頭去種菜。
他的東坡居士的自號,就是在黃州的那塊面東的山坡上開荒時,自嘲而起的。
既曾跌落谷底,所以,也就不怕再次跌落。
這就是蘇軾。
無所顧忌,豪放自然的蘇子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