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好,將來又要多一個爭搶‘蘇東坡故居’的地方了。
想了想,趙煦就問道:“蘇軾如今的寄祿官是朝奉郎吧?”
石得一點點頭。
趙煦道:“他就任才數月,不好直接提升他的寄祿官……這樣,加個館閣校勘吧!”
說著,他就繼續提筆,然后寫了一道除授指揮,交給石得一:“送去中書,叫中書舍人刑恕草制除授文字!”
“唯!”
……
登州。
蘇軾拿著筷子,品嘗著自己剛剛做好的一道蒸魚。
蒸魚用的是秋天捕獲后曬干的大海魚。
曬干的海魚,用清水清洗干凈,然后泡發,就可以上蒸鍋。
放上茱萸、醬油、豬肉還有蘇軾在黃州時學到的一種特制的農家醬料后,味道鮮美至極,一點腥味都沒有!
不止是大人們很喜歡,就是蘇軾的幾個孩子也很愛。
吃著美味的海魚干,蘇軾就有些詩興大發。
正準備醞釀醞釀,就提筆寫下此時的感慨,門外卻傳來了他的下屬,權知蓬萊縣李格非的聲音:“明府……明府……”
“文叔?”蘇軾站起身來,命人將李格非迎進來,問道:“何事?”
李格非本來是京官,還是國子監的官員,本該前途遠大,奈何他的亡妻是已故宰相王珪的女兒,他還曾親臨王珪葬禮。
所以,就犯了一些人的忌諱被發落到了登州。
剛好碰到了蘇軾履任登州,這兩人一碰面,就頗有些相遇太晚的感覺。
李格非對蘇軾的尊重和尊敬,更是不能用語言形容。
幾乎是如同弟子門生一般,侍奉蘇軾。
“明府,今天早上,又有一群從河北來的淘金客,到了蓬萊縣……”李格非一進門就開始訴苦:“這天寒地凍的,也不知道他們來登州作甚?”
“海上都快凍結了,連漁船都不能出海,他們還跑來淘金……”
“還請明府快快上書官家,禁了登萊的金礦礦脈吧!”
蘇軾聽著,微笑起來:“文叔勿憂,人來不怕,人來不怕!”
登州的人口,如今將將兩萬三千戶上下,不過十一萬的總人口。
主戶占了八成,剩下的客戶才兩成,這就使得登州的各種雇役工人的工錢居高不下。
汴京城外挖壕溝的民夫,每天才百二十錢。
在這里,雇人修路、挖渠,一天就要百錢了。
蘇軾本來想修水利,結果一算賬,發現根本吃不住,所以蘇軾才會鼓勵漁業——他得有錢,才能開工。
在發展的漁業的時候,登萊金礦大發的消息傳開,淘金客源源不斷而來,這就給登州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
雖然說宋用臣清淤的時候,以高價招走了大半。
可也有不少人選擇留下來。
這些留下來的人,只要有個溫飽,就肯給官府干活。
而且還有著源源不斷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登州、萊州。
這些人都是打著提前搶占淘金有利位置的主意,所以在冬天還不斷涌入登萊。
但這卻讓登州的官員,都焦頭爛額了起來。
大量外鄉人的涌入,讓治安開始變得嚴峻。
監獄很快就關滿了犯人。
但蘇軾很喜歡,因為監獄的犯人,不就是寫著‘免費’兩個字的勞動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