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狄詠、高遵惠、呂嘉問……
執政、武臣、外戚、酷吏,幾乎湊齊了一套完美的班子。
無論做事、施恩、率兵作戰都有人。
就連唱紅臉、唱白臉的人都找齊了。
只要這些人不內訌,不和熙寧南征那樣,將帥不合。
王安石知道的,明年這個時候,富良江以北,就不該為交趾所有了。
原因?
不僅僅是因為大宋國力、戰力,遠在交趾人之上。
更因為,交趾北方,特別是右江地區的溪侗各部,本來就更傾向于跟著大宋走。
只是過去,大宋覺得那些地方太偏僻,也太荒蕪,得之無益。
而且,又因為儂智高的教訓,朝野都感覺,與其花費力氣在那些漫漫群山之中。
不如交給交趾人去處置。
畢竟,大宋就算得到,也不過是羈縻之,并不能在當地實行郡縣。
所以,過去右江的那些溪侗人家,雖然屢次上表請求內附,但大宋都予以拒絕。
這既是現實的客觀條件,讓大宋不具備統治當地的能力。
也是因為那些地方,既貧瘠又荒蕪,產出只能勉強養活當地的土人。
這些事情,王安石作為當年南征時的宰相,自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王安石好奇了起來。
“少主,是否有他的想法?”
“他是否有辦法,讓大宋可以在當地,至少維持收支平衡?”
收支不能平衡,就會持續失血。
就像現在的熙河路。
而熙河,戰略位置重要,所以可以承受失血。
即使如此,一直以來,朝中都有棄熙河的聲音——太貴了!
連熙河這樣的地方,都有大臣每年都在提議干脆放棄。
類似交趾北方的那些地方,一旦,無法做到收支平衡,即使現在占有了,最終哪怕天子堅持,也只能和熙寧時一樣放棄。
王安石知道的,即使羈縻,也需要成本!
那些臣服的溪侗首領,得授官,得冊封。
一旦授官、冊封之后,就得允許他們朝貢、通商。
而朝貢需要回賜,通商則可能讓他們賺走利潤——這也是交趾境內的土司們,更親近大宋的原因。
升龍府的交趾國王,可不會給回賜!
只會拼命壓榨這些人!
此外,即使最終能做到收支平衡。
其實,對大宋來說,也是負擔。
因為需要保護當地,需要拒止交趾人。
這需要分散精力,也需要在當地維持駐軍。
至少得修筑一個大型城市,作為政治文化與軍事的中心。
這就又需要考慮另一個問題了。
后勤供給以及轉運。
廣南西路是承受不起這樣長時間的輸血的。
所以,當地不僅僅需要收支平衡,還得有足夠的產出來供給一個駐軍至少數千,有數萬甚至十余萬人口的大型城市。
這些都是問題。
也都需要解決,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大宋才能真正的在當地扎根,并建立穩固統治。
“少主能想到嗎?”王安石抬頭望月。
然后,他就知道了,有一個人可以幫助他得到這個答案。
他的孫女的岳父,呂嘉問!
等呂嘉問到江寧,他肯定會知道這個答案的!
注:根據《王安石年譜》,王安石應該有三個兒子。
長子王雱、次子王旁,幼子早夭。
其中王雱無子,過繼了王安國之子王敷的兒子王棣。
但王雱有個女兒,嫁給了呂嘉問之子呂安中,呂安中死的早,大約三十歲左右就死了,后來這個女兒撫養著呂安中的女兒終老,從這里看夫妻感情應該特別好——北宋寡婦再嫁很正常!
而王安石的次子王旁,根據記載有精神疾病,沒有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