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是圣人教的。
特意在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大道理前點名的。
至于你要說,圣人的本意不是如此。
那么請問,當今之世,誰能知曉圣人本意?
當今大宋天下的士林,早就不是漢唐時代的‘六經注我’了。
那個時代的人們,才需要去學那些大學閥的經義注疏,只有學習了大學閥們的經義注疏,才能踐行圣人道義和自身抱負。
現在的大宋,已經進入了被現代人稱為‘我注六經’的時代。
個人可以直接和圣人跨越時空進行交流。
用我的思想,來讓圣人大道再次偉大。
所以,這是一個沒有絕對權威的時代,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解釋圣人的時代。
所以,蘇軾可以堂而皇之的科舉考場上,瞎編胡造出一篇《論刑賞之忠厚》。
所以,王安石可以堂而皇之的建立荊公新學,將孔孟的文章,用來給新法背書。
和尚摸得,貧道也摸得,朕當然也摸得。
所以,趙煦微笑著抬起手:“朕自當與卿等及天下約法!”
所有人的腦瓜子,再次嗡嗡嗡的響起來。
約法?!
每個人的第一反應,并不是漢高祖劉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的故事。
因為,漢高祖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的時候,他還只是漢王。
約法的對象,也只是百姓,而非大臣。
那么,誰在身為天子時,與大臣約法,天下約法?
向上追溯!
三墳五典的時代,那遙遠的三代時期。
盤庚遷都,與群臣,與百姓立約——那個時候,稱為誓。
幾乎每個人,都能想起這個事情。
因為這是刻在士大夫們記憶深處的思想鋼印。
盤庚許下宏大的愿景,召集大臣,訓誡他們,也鞭策他們。
他召集百姓,說明遷都的理由,許下美好的未來。
于是,商代的先民,追隨盤庚,遷都于殷,讓商室基業再次振興。
對士大夫們來說,殷商能王天下八百年,功勞泰半在盤庚。
于是,人人屏息凝神,豎起耳朵,恭敬的聽著面前這個少年天子對他們許下宏偉的藍圖。
“朕將與卿等,為汴京更始而同心協力,以十年為期,將汴京今日諸般弊端,一一去除。”
“在朕眼中,十年之后的汴京城,當道路整潔,當治安肅然,當人有所業,二十年、三十年后,當民有所居,老有所依,幼有所教。”
趙煦緩緩說著,描繪著他構造的未來。
當然,這是一個理想國。
或許,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
可這并不妨礙他描述出來。
因為他真的見過!
而且,也一定能實現!
只要認真學習帶英的大缺大德和可持續的固澤而漁。
說不定,有生之年甚至可以實現!
群臣聽著,眼中閃著光。
他們很容易就想到了孔子對理想國的描述,也是無數人一生追求的地方:大道之行也,選賢與能……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天子將之簡化成,人有所業,民有所居,老有所依,幼有所教。
十年之后就可以看到初步成果?
群臣想著,有些激動,因為十年不算太遠,他們應該都能看到。
同時又有些懷疑。
能做到嗎?怎么做到?靠什么?
雖然士大夫們嘴上不承認,可他們心里面清楚,這個世界是物質的。
<divclass="contentadv">米要錢買,布也要錢,房子、土地更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