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說真的,除了少數頭鐵的地方官外,大部分官僚都不敢對來自汴京的達官貴人家里的親戚、下人的買賣加稅,更不要說強買強賣了。
回頭人家一紙訴狀,是可以直接告到御史臺、大理寺甚至是都堂、宮里面的。
哪個傻子,肯拿著自己的前途去得罪人?
地方上的官僚,對來自汴京的大人物們的親戚、下人,巴結都來不及。
現在的大運河上,高官勛貴外戚們的船只,早就已經是免檢的了。
便是一般的士子、官員,也都在借機利用自己身份,夾帶商品,穿州過郡,賺取利潤。
那些稅卡,卡的永遠都是布衣百姓。
所以,大宋的商人們,才會拼命的不遺余力的供養著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家族的子弟讀書。
可是,今年之內,取消汴京各個城門的稅卡。
卻是實實在在的惠及了他們所有人的仁政。
因為,大宋朝的稅,是出了名的多。
每個縣都有稅卡,每個州、每個路也都自己的稅監。
做任何買賣,都得交稅。
汴京城的城門稅,更是讓無數人肉疼的存在。
汴京的城門稅可怕到什么地步?
伱就算是只帶銅錢出入,也得交一筆稅!
一百文就得交六文錢,這叫事例錢。
這錢干嘛的?
養那些在城門口收稅的稅吏的!
不止如此,現在就算是你不帶任何東西,就穿著衣服從城門口過去,搞不好也要交稅。
為什么?
因為你身上的衣服,也是商品啊!
為了方便收稅,開封府專門在南熏門外,建造了護欄,以便讓豬販子們可以將豬趕到一起,方便他們點數、收稅。
對趙煦來說,他早就恨不得,罷廢汴京的城門稅了。
因為這在他眼中,嚴重阻礙了資本的流通,也嚴重阻礙的商品貿易的往來。
想想看,出一次城就要扒一次皮。
憑空制造了物流障礙,也憑空提高了成本,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更要命的是——這些稅大部分,其實都沒有進封樁庫。
好多都變成了開封府、都商稅院的公使錢,甚至是直接落到了稅吏們自己兜里。
落到趙煦手里,一年下來,也就十來萬貫。
既然如此,為什么要留著?
借著這個機會,趙煦直接將之罷廢。
同時,也是撬動大宋地方稅卡制度的一個契機。
而對汴京城的勛貴外戚士大夫們來說,罷廢汴京城城門稅卡,他們得利是最多的。
雖然法律規定,他們出入城門是免稅、免查的。
可問題在于,生意和買賣不是他們本人在做,都是別人幫著打點。
而他們也不可能因為這種事情,堂而皇之的和城門稅吏打招呼——這是找死,只會迎來御史彈劾。
現在,城門稅稅卡罷廢。
一切阻礙都消失的干干凈凈。
每個人都能得到好處。
那么誰的利益受損了?
答:城門稅吏。
可沒有人在乎他們!甚至不關心他們!
這一章,寫了一天,修改了n次,還是不太滿意,但也沒有辦法。
只能先這樣了。
唉!
今天狀態實在糟糕的很!
昨天欠的,只能明天還,今天的后天還把。
媽蛋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