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廷推(1)
紫宸殿上,短暫的平靜過后。
呂公著就已經陰沉著臉,低著頭出列,持芴拜道:“尚書右仆射臣公著,乞奏舉大臣。”
“可!”
呂公著現在感覺,自己喉嚨里,好像塞了一只蒼蠅一樣。
他自然看的出韓絳的用意。
人家是明牌了。
作為一個最不可能推薦呂惠卿的人,韓絳一旦真的在致仕前推薦呂惠卿。
那么,沒有人能阻止呂惠卿回朝。
為什么?
人家都外舉不避仇了,你們這些宰執還斤斤計較,到底有沒有把國家社稷,天下大事放在心上?
官家怎么信任他們?
而等到趙煦的上上輩子,元祐時代,還是這個家伙,在舊黨上臺后,就開始拼命靠攏,想要納投名狀,卻沒有想到別人根本不要他。
直到王安石辭相后,他才開始逐漸起勢,元豐以來,歷任國史編修、修起居注,右正言、翰林學士知制誥、權知開封府。
“此外,朝奉大夫、龍圖閣待制、兵部尚書呂大防,大防為人謙和,學識淵博,為政寬和,大防又為陛下經筵近臣,備位左右,可堪宰執。”
司馬光推薦的人選,和呂公著差不多。
帶著這樣的心情,呂公著低著頭,說道:“臣舉薦,朝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李常;常為人清正,天下知名,曾為先帝潛邸大臣,歷任地方州郡,足可堪國家宰輔之才!”
于是王珪被逼無奈,只能說出那句話:上自有子,何復議之?
傳說中,其他宰臣當時都沒有表態。
但卻被張璪在烏臺詩案的時候,親自燒毀。
他到了西府,搞不好,會掀起將兵法后的新一輪大宋軍改。
雖然當過一年多的權知開封府,也做了一些事情。
所以,這個張璪才會成為趙煦上上輩子,舊黨撬動新黨內斗的抓手——另外一個是已經出知蘇州的韓縝。
那架勢,都恨不得要將蘇大胡子處死,拿他的腦袋祭旗了。
千年后甚至足可成為一個國家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他在河東所作所為,就有那么一點意思了。
趙煦難免勾起了內心的一些情緒。
所以,呂公著現在惡心壞了。
雖然說吧,政治人物論跡不論心。
呂公著幾乎是一口氣將自己的推薦人選說完。
所以希望渺茫。
“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集英殿侍講范純仁,亦可堪大任,純仁,故范文正公子也,陛下左右近臣,才學淵博,為政有聲,實可堪宰執。”
過去被蘇軾天天罵的王安石也極力營救。
“老夫必須和王介甫談談!”呂公著想著。
“這張邃明啊……”趙煦在心中搖頭:“與乃祖張洎一樣,都是蛇首兩端之人。”
利用完了,就直接給他扣了無數頂帽子,趕出了汴京。
而這是他一直避免做的事情。
就差斬雞頭結拜了。
王安石在朝時,沒有為難他。
如今,這家伙也是一般。
可呂惠卿倘若回朝……
這是張家人的常態了。
現在看來,張璪依然是那個張璪。
幾乎所有人選,都在預測之中。
畢竟,不是什么人都能在強忍著惡心的情況下,還能中氣十足的推薦著一個個大臣。
把他安置在那里?
東府?西府?
好像那里都不合適。
逼得章惇跳起來,直接喊出了那句話:‘言之則是從,不從則與公偕死!’。
如今,他在河東已經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李清臣,推薦的人是翰林學士承旨鄧潤甫。
到時候,好不容易得來的和平恐怕就要一朝盡喪。
“這張璪也該出知了。”趙煦在心中說著。
東府宰執推薦完了,就是西府的兩位執政。
這一年來,其在韓絳門下,做事勤勉,無論是役法檢討,還是青苗法檢討、罷廢保馬法、市易法,他都沖在前面,利用著自己熟悉新法的優勢,協助著韓絳,做了許多事情。
若能保存下來,足可傳世。
熙寧變法時,強烈反對,但因為和王安石舊時關系不錯,所以兩人雖是政敵,但屬于那種君子和而不同的政敵。
元豐八年,進樞密直學士,為兵部尚書。
傳說是這么說的‘時宰臣韓縝、安燾、李清臣、張璪皆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