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權知滑州,以孫臣所知,并非進士出身……”
“想來,當年他的功課,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學,再學圣人經義,重新認識、學習圣人之道,孫臣以為,這對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兩宮聽著,對視了一眼,都點了點頭。
是啊!
祖宗法度,當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闕。
現在,這個吳安持,連圣人仁恕寬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顧太皇太后坤成節圣典,做出這樣的事情,可見他確實是心中沒有圣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學之中反省、再學習,這是對他的愛護,誰都挑不出錯來。
就是……
朝臣們會答應嗎?
兩宮的這個憂慮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為御史中丞傅堯俞的奏疏,被送到了兩宮面前。
在奏疏中,傅堯俞言辭極為激烈的彈劾了吳安持當街行兇的行為。
認為這個人‘實不堪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議兩宮:罷其官爵,永不敘用。
對傅堯俞來說,這是他的本職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應該說的話。
身為御史中丞,若是連這種事情,他都不敢發聲,那他傅堯俞就該回家去種地了。
而隨著傅堯俞的奏疏入宮,其他御史的彈章,也接連而至。
不分新黨、舊黨,都開始對吳安持落井下石。
沒辦法!
這個事情,是太師文彥博起的頭。
文彥博和吳安持是親戚,尚且都大義滅親了。
他們這些御史臺的烏鴉們,若是在這個事情上裝聾作啞了,公信力何在?
再說了,傅堯俞都帶頭沖鋒了。
御史們哪怕只是為了表面態度,也要跟進。
隨著御史們彈章不斷入宮,兩宮于是開始召集宰執,對這個事情進行討論。
順便,就將趙煦的意見,拿出來與大臣們商量。
然后……
自然就沒有然后了。
所有宰執大臣,包括和吳家關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書韓忠彥、禮部尚書曾孝寬,都對趙煦的處理意見,非常擁護。
紛紛直言:誠乃至仁至圣之言。
門下侍郎司馬光,甚至上書說:詩云:與其懲,而斃后患,此先王所以治天下,今天子用先王之教,而施仁恕于大臣……
沒辦法!
趙煦的提議,完全符合儒家的傳統價值觀。
不用刑罰,而用道德感化來教化世人——特別是士大夫!
而吳安持做的事情,實在上不得臺面。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吳安持他爹死了!
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雖然活著,但顯然,王安石不會管他的死活。
既然如此,那大家對吳安持落井下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于你要問,那些昔年的吳家故舊、門生,怎就不幫忙說句話?
請參考一下晏幾道。
晏幾道之父晏殊在世時,提拔的門生故舊多不多?
這些人有伸手拉過晏幾道一把嗎?
沒有!
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的現實。
所謂門生故舊,那是得伱家大人還活著,還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們才會認。
你家大人都沒了。
誰還認你?
哪來的回哪里去吧!
要是認不清自己的話,就撒泡尿照照鏡子。
別給自己找不痛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