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蠶鹽名稱的來歷。
它通過官府向貧困農戶,進行食鹽定點配額銷售的方法,讓那些吃不起鹽的農民,也能吃到食鹽。
同時,蠶鹽的價格很親民——制度,一斤蠶鹽,只需要繳納價值百錢的絹布就可以了,這甚至比私鹽的價錢還低!
最重要的是——蠶鹽還可以給農民提供一種緊急金融救助。
鹽,我們都知道,是可以賣錢的硬通貨。
而官府配屬的廉價蠶鹽,農民申請到以后,是不需要馬上給錢的,可以等到六月份蠶絲織成了絹布后,用絹布抵充。
這樣,農民就可以變賣其中一部分食鹽,換來資金,渡過青黃不接的歲月。
在爭霸天下的時候,為了爭取民心。
蠶鹽制度,一直被有力的推行著。
大宋立國后也同樣繼承了這個福利政策,用來安定民心。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隨著,地方官府財政破產。
蠶鹽就不可避免的被人盯上了。
先是改變了蠶鹽的支付方式——從原來價值百錢的絹布,改成了輸糧。
這下子,就徹底改變了蠶鹽的濟貧性質。
徹底的將之變成了一個掠奪剝削的工具。
為什么?
因為絹布和銅錢一樣,價值相對穩定。
但糧食不同,糧食因其價格,存在波動,所以具備了金融操縱的空間。
各地官府首先將絹布折成糧食,然后再把糧食折成糧價(肯定是歷史最高糧價),要求農戶根據折算后的價格支付——在經過他們的操作后,原本廉價的蠶鹽價格暴漲了數倍,達到了每斤蠶鹽三百錢甚至四百錢的超高價!
這直接導致了蠶鹽制度的徹底崩潰——貧困的農民,只是不識字,但不是傻!
蠶鹽支付方式改變后,蠶鹽的價格,比官鹽還高了差不多一倍!
更不用說和私鹽相比了。
所以,百姓紛紛用腳投票——我不要你的福利總可以了吧?
官府表示:呵呵!朝廷的恩典是你不要就不要的?
你不要了,我們的kpi怎么辦?
是的!
大宋官府,都有著蠶鹽的指標。
這是五代傳下來的,本意是督促地方官,注重民生。
但,當蠶鹽制度崩潰的時候,這個kpi,成為了要人命的枷鎖。
地方官為了完成上級的指標,集體用腳投票——你們可以不請蠶鹽,但我們的指標,伱們也必須完成。
于是,蠶鹽超進化!
所有相關地區的農戶,從此在每年繳納夏稅的時候,多了一個小小的負擔——蠶鹽錢。
官場上,美其名曰:虛納蠶鹽錢。
什么叫虛納?
我可以不給你們鹽,但你們必須給我錢!
這就是虛納!
至此,蠶鹽被完全玩壞,從一個福利政策,蛻變成了一個盤剝工具。
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人問了——皇帝不知道嗎?
開玩笑!
當然知道!
以趙煦上上輩子親政后學習的知識來說,他那位禮法上的曾祖父知道——蠶鹽正是在仁廟時代徹底被玩壞,演變成了虛納蠶鹽錢的。
他祖父也知道——有司上報了無數次。
他父親也知道——熙、豐時代,討論過七八次蠶鹽改革,每次都是無疾而終。
趙煦同樣知道——紹圣時代,章惇曾想過一勞永逸的廢除蠶鹽錢。
然而,善財難舍!
加上地方反對強烈,章惇的改革無疾而終。
趙煦在現代,甚至知道,蠶鹽錢,最終陪著大宋王朝走向了滅亡,他還水過幾篇相關的論文呢!
用他老師的話來說就是——蠶鹽制的蛻變歷史,充分證明了封建統治者的無恥與貪婪!
也印證了電視劇的名言: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民!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