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河地方上的漢、羌豪強,甚至是橫山里的羌人頭領、吐蕃的大首領們,也都對這兩位國親大加稱贊。
若只是稱贊,也就罷了。
關鍵,向宗回、高公紀的政績也相當亮眼!
他們到任不過一年,卻已經要連續兩年超額完成朝廷給熙河蘭會路邊防財用司制定的買馬額。
不止如此,人家還沒有花太多錢。
買回來的青唐馬,雖然質量上說不上多好。
可勝在價格便宜啊。
均價才三十貫一匹的馬,而且,大都是用絹布、鐵錢以及茶葉、食鹽支付的買馬錢!
這還要啥自行車?
反正,朝廷是很滿意的。
省錢啊!
此外,他們督造的資圣寺,也沒花什么錢。
根據當地的走馬承受以及地方文武大臣的報告。
資圣寺的建設、用工,基本都是吐蕃人和橫山的羌人甚至是黨項人包圓了的。
人家去資圣寺朝圣的時候,無比慷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據說光是吐蕃邈川大首領溫溪心一次朝圣,就向資圣寺供奉黃金百兩,白銀五百兩,香油兩千斤,還獻馬五百匹,以助佛事。
另外一個大首領溪巴溫,更是曾出‘丁壯千人,以助修寺’。
其他人,也都是這么個路數。
好多去資圣寺朝圣的人,甚至以為自己能參與修建這樣一個供奉佛牙舍利的圣地而自豪。
工錢?
要什么工錢?
人家自帶干糧,免費修寺。
于是,在那熙州的抹邦山上,出現了漢人、吐蕃人、黨項人、羌人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揮汗如雨,同心協力的詭異場面。
今年甚至開始有西域那邊的胡人,也參與了進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向宗回、高公紀的政績,那是相當的好。
所以,在這個太皇太后圣節將近的時候,已經有大臣,開始以‘向、高二國親,忠心社稷,用心王事,可堪外戚典范,乞推恩’的要求,要封賞這兩位國親了。
據說,都堂那邊都已經擬好了給向宗回、高公紀的封賞條件。
向宗回可能會以四方館使遙領觀察使,高公紀則可能以客省副使遙領防御使。
這就是橫行官了!
而且不是汴京城里的那種,純粹是靠著磨勘、推恩的虛銜。
而是貨真價實的實權橫行官。
一旦如此向宗回也好,高公紀也罷,一旦回朝,雖然從此不再可能出知掌權。
但是……
十年之內,升到正任節度,是一點毛病也沒有的。
甚至,生封郡王,受天子禮遇,以為外戚勛貴之首,也不是不可能。
自然,向宗良也好,高公繪也罷,能高興的起來才怪。
因為這意味著,將來他們的子孫,在起跑線就已經輸掉了。
哥哥家的孩子,一出生,就比自己家的孩子少奮斗十年甚至二十年。
這誰受得了?
所以,兩位國親都是愁眉苦臉。
好在,他們也不是沒有希望彎道超車。
“君素,可知官家今日召見你我,可是有差事要吩咐?”高公繪試探著詢問起來。
在高公繪眼中,向宗良是向太后的親弟弟。
和小官家明顯更親密,應該多少有些消息。
向宗良卻是搖搖頭,心事重重的道:“不瞞景弼,吾實不知。”
“不過,若官家能給一個差遣,吾必全力以赴!”
現在,外戚家族內部,早就已經有了覺悟了——跟著官家走,富貴大大的有!
向宗良、高公繪,都是有親身體會的。
向宗回、高公紀的例子不提,單單就是高遵惠在廣西那邊,混的風生水起,都舍不得回京,就足見一斑。
不止如此,高遵惠還派人回京,叫上了好多外戚勛貴家里的子弟。
聽說是在交州那邊種甘蔗榨糖。
一年下來,至少可以賺百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