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事?”太皇太后狐疑起來。
在大宋政壇上,有的是人走茶涼,人亡政息的故事。
何況,包拯去世數十年,他昔年留下的人脈、姻親,都已經死的差不多了。
別說是他的媳婦了。
就是他的兒子包綬,你看現在還有幾個人關心?
就更不要說,深居深宮的太皇太后了。
趙煦點頭道:“孫臣確曾聽說了此事。”
“未知今夜后苑大燕,可有永嘉郡君?”
太皇太后只能看向向太后,向太后則看著她身邊的尚宮張氏,張氏連忙拿出一本小冊子,翻了一遍,才終于找到了,答道:“奏知大家,永嘉郡君崔氏,已詔其入宮。”
趙煦卻又問道:“勞煩尚宮看看,包孝肅之子包綬妻可在名錄?”
張氏又查了一遍,旋即搖搖頭。
“加上她吧!”趙煦道:“包孝肅,天下名臣,清廉有聲,我素仰慕,當推恩其后人。”
對趙煦來說,拉一把包家,既是現實政治的需要——他要樹立一個榜樣。
同時這個人,還必須沒有爭議。
那么,就沒有比包拯更合適的人了——死的早,名聲大,影響大。
另外,在熙河那邊,還有十幾萬個姓包的少數民族同胞呢!
他們既然仰慕包拯,那他們就會認包綬這個大表哥。
其次,也是為了補償。
趙煦在現代,看過包拯子孫的下場。
包拯一生清廉,其子包綬也是如此,其病死之時,左右察看他的遺物,清點財產,只有四十六個銅錢!
而當時包綬可不是一般人啊。
其死時,已經升到了朝官,而且帶了館閣貼職,出任潭州(長沙)通判。
一個文臣士大夫,名臣之子,死的時候,卻只有四十六個制錢的財產!
雖然說,好人就會被人拿槍指著。
但好人死的這么凄涼,還是讓人念頭難以通達。
當然,若只是如此。
趙煦或許會同情,一道旨意推恩,提拔入京,安排一個好差遣就是了。
但絕不可能讓他在今天這樣的場合,主動提起來,甚至主動給兩宮求情,詔包家寡嫂與包綬妻子——一個連命婦誥命都沒有的小官妻子入宮,參與宮廷大燕。
這政治意味太濃厚了!
這是沖著給包拯封神去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
沒辦法,誰叫趙煦已是三世為人,哪怕他在現代讀過書,知道世界是物理的。
可他三世為人這種事情,太過駭人。
讓他不得不敬畏點什么。
而包拯在現代,那可是神話人物了。
包公之名,就是青天兩個字的代名詞。
哪怕到了現代,依然有百姓,受了委屈,會去包公祠哭訴,其香火鼎盛,信仰濃度之高,遠非一般神明可比!
要萬一真的有什么天帝、佛祖、道祖一類的高維存在。
而包拯真的已經成神了。
那朕悄悄的照顧一下,包公就算再怎么鐵面無私,也得承朕一個情吧?
再算上君臣的關系。
將來萬一真的有什么事情,也能幫朕多少說句話——趙煦心里面是知道,他將來做的事情,會讓這個世界,掀起怎樣的血雨腥風的。
所以,這也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大抵類似西方要燒殺擄掠的時候,就先到教堂里買贖罪券的操作。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