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母子三人,剛剛坐下來,喝了一口茶,還沒來得及說話。
馮景便來報告:“大家,石都知與通見司的郭舍人來了。”
趙煦放下茶盞,問道:“都知與舍人來可有事?”
“言是都大江淮六路發運副使蔡卞并提點淮南路治水大使宋用臣等,發回了淮南賑災、治河諸事的奏報。”馮景低聲說著。
趙煦看了看兩宮,旋即道:“去請石都知、郭舍人入內說話吧。”
片刻后,石得一和郭忠孝,便已各帶著一沓厚厚的文書,進了內寢,到了趙煦和兩宮跟前,石得一納頭就拜:“臣給兩宮慈圣、大家問安。”
郭忠孝則俯首而拜:“閤門通事舍人臣忠孝,恭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圣躬萬福。”
“都知與舍人且起來說話。”趙煦柔聲吩咐著:“馮景,給石都知、郭舍人賜座、賜茶。”
“臣不敢。”兩人連忙再拜,他們一個是內臣,一個是恩蔭的武臣,那里敢在御前坐著?
趙煦卻是搖搖頭,道:“都知、舍人今日是為了國事。既是國事,自當賜座。”
向太后在這個時候,說道:“皇帝說的是,兩位愛卿就不必推辭了。”
太皇太后也道:“既是官家的恩典,兩位愛卿受著就是了。
兩人這才再拜謝恩,然后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坐下來。
趙煦等他們坐下來,就問道:“朕記得七月壬申(17)時,淮南路走馬承受公事甘用仁,曾報壽州下雨,旱情已得緩解。”
“甲戌日(十九),宋用臣也言,受災州郡,都已下雨。”
“如今淮南各路的災情,如何了?”
郭忠孝當即從自己帶來的文書里,找出一份,跪下來呈遞在手上:“陛下,此乃都大江淮六路發運副使臣汴的奏疏。”
趙煦點點頭,命馮景去接過來,馮景領命而去,很快就將蔡卞的奏疏送到趙煦手中。
趙煦看完,遞給身邊的兩宮,笑著道:“太母、母后看看吧!淮南路的旱情總算是過去了,運河水位,也終于達到了往年的正常流量,漕船都在陸續入京。”
兩宮接過看了看,也都是滿臉笑容。
今年,大宋萬事都好。
就是淮南的旱災,讓人頭疼。
從三月開始,淮南開始連續不下雨,旱情迅速蔓延到大半個淮南路。
最要命的是——汴京的命脈汴河與大運河淮南段,都相繼報告流量不足,漕船難行的事情。
這就要命了!
汴京城經過百年擴張,人口早就突破了一百萬。
所以,汴京需要的糧食供應,也早就從國初的四百萬石,一路攀升到了仁廟時的六百萬石,以及如今的八百萬石。
可想而知,一旦漕運受到影響,后果會有多么嚴重。
如今,旱情終于過去,漕運重新恢復正常。
對朝廷來說這是最好的消息!
“還有什么事情嗎?”趙煦問道。
石得一起身拜道:“大家,宋押班送回來了有關受災州郡的評估。”
說著,他也將一封奏疏,呈在手上。
馮景當即受命取來。
趙煦接過來一看,頓時就垂下頭去,嘆息一聲,遞給兩宮:“太母、母后,宋用臣言,淮南路今歲受災的州郡,恐怕只能有往年一半的產量了!”
兩宮接過去,看了看,也都沉默起來。
她們對淮南的旱災,記憶是很深刻的。
因為,從去年開始,這老天爺就又開始折騰了。
先是夏天,永興軍、陜西出現旱情,好不容易過去了,開封府又連續一個月不下雨。
最后,還是趙煦親自出馬,到景靈宮祈雨,這才終于讓老天爺下了雨。
但,到了冬天,旱災變成了洪水。
大名府告急!
只好派了宋用臣,去河北賑災、清淤。
好不容易,撐了過去,過了一個安穩年,轉過年來,正月永興軍再次大旱。
潤二月,河南府報告旱情。
三月,淮南路大旱,而且這一次持續時間特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