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到四月,淮南路滴雨未下。
直接讓大運河的流量驟降,五月份好不容易下了點雨,以為旱情能夠緩解。
結果,才好了半個月,又開始不下雨。
麥禾枯死運河流量持續下降。
在整個五月、六月,大運河的通航量只有去年的一半。
沒辦法,只能讓宋用臣再次掛帥,率領一萬禁軍南下救災。
主要任務就是保住大運河的通航!
如今,旱情總算是過去了。
但長達數月的旱情,直接廢掉了淮南路多個州郡的農業生產。
根據宋用臣報告,在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甚至出現了整個鄉的莊稼絕收的慘狀。
“太母、母后,此事怎么辦?”趙煦問道。
兩宮面面相覷。
她們沒有處理這樣的大規模災害的善后經驗。
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只能試探著道:“要不,明日請宰執元老們入宮商議,拿個主意?”
大宋的宰執、元老們,當然有豐富的災害處理經驗。
這都是練出來的。
只是,趙煦不想要他們的建議。
因為,趙煦閉著眼睛,都能猜到,這些宰執、元老會用什么辦法?
首先,自然是招刺災民中的青壯為廂軍。
然后,再安排老弱,沿著大運河去兩浙路或者京西路就食。
等明年開春后再返回原籍。
至于這過程中,多少農戶破產,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就不在宰執們的考慮范圍內。
因為他們已經見慣了。
從景佑年間,黃河決口、改道以來。
大宋天災頻發,水旱接替而來。
兩次回河,每次都造成了百萬規模的流民群體。
而被大水淹死、沖走的軍民官吏,也是百萬為單位。
這樣的事情,見得多了。
宰執們,也就不在乎了。
反正,只是數字而已。
慈不掌兵嘛!
甚至,對一些人來說,天災還是一個撈政績和斂財的機會。
旁的不提,每次天災過后,大量農民破產,土地價格暴跌。
這都是趙官家們大肆兼并的好機會!
是的——你沒有看錯!
大宋最大的地主,壓根就不是地主階級。
而是官府,準確的說,是皇帝老子!
元豐六年,戶部奏報,大宋天下州郡在冊墾地總計七百二十余萬頃,其中官田數量,三十二點二萬頃,占總田畝數量的百分之四點三。
然而,這個數據并沒有將朝廷撥給各地州學的學田、官員的職田以及撥給沿邊弓箭手的屯田、太仆寺掌握的牧地包括在內。
若算上這些數據……
官府手中的官田數量,肯定會突破五十萬頃。
什么叫宮有制經濟?
這就是!
所以,舊黨的批評,其實不是沒有道理的——皇帝你都有這么多財產了,還要拼命往自己嘴里扒拉,吃相很難看的!要點臉好不好?
當然了,官田并非是屬于皇帝個人所有。